人口流动视域下朝鲜族农村地区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朝鲜族特色村寨茶条村为个案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社会发生变迁无可避免。当滋生和孕育传统文化的乡土社会日渐消解,文化传承危机也随之而来。就朝鲜族传统文化而言,长期性、大规模的乡村人口流失是其遭受巨大冲击的关键因素。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日益侵蚀着传统文化的生存土壤,一步步消解着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同时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不断削弱。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朝鲜族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打破了乡土社会无意识的代际沿袭传承,更多地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化再生产。基层政府通过重新定位村落发展方式、优化和转换农村生产方式、多样化开拓文化传承渠道等举措,一定程度上对朝鲜族乡土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整合与重构,以此来应对人口流动对农村地区朝鲜族传统文化造成的传承危机。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成效与不足并存。变迁语境下,如何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实现农村地区朝鲜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茶条村为例,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对朝鲜族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相关传承问题进行描述和阐释,进而提出“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求文化传承之道、多渠道夯实文化传承的人文基础、打造民间主导型朝鲜族传统文化”等建议,以期对传承发展农村地区朝鲜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苏联作为唯一能与美国对峙的超级大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解体,这让中西方政界学界的专家学者震惊的同时也留下了无穷的思考。现在关于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是国内外理论工作者研
对外贸易结构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对外贸易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中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当出口什么商品,对哪些国家或地区出口?政府和企业应当如何制定
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的户籍身份是农民,却从事着非农劳动,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这就形成了我国社会的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