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来源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cao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而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其中的典型。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人类交往史。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关于交往思想的变迁,既能窥探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也能丰富我们对历史的发展机制和动因的认识。本论文以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发展为脉络,选取了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存在主义者萨特和法兰克福第二代代表哈贝马斯的交往思想为研究对象,从而探寻萨特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发展规律。结构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主体性建构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马克思对以往的主体性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架构了马克思语境中的主体性内涵以及主体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唯物史观视角阐发交往异化对主体性的压制,并提出交往的目的论,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交往思想奠定了价值观导向。第二章主要分析作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过渡阶段的萨特交往理论,认为其主体性思想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即自由的观点,以此立论下的交往思想即为“他人即地狱”的交往冲突论;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在转向群集体的积极交往意识的阶段,又提出交往集团论并通过“第三者”的介入去探索交往的主体间性;第三章主要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认为哈贝马斯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思想,为解决合法性危机、实现社会整合和主体性解放。他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建构了一套交往行动理论,提出恢复公共领域,重建日常生活世界的交往意义空间,并采用通用语言学来规范交往主体间的沟通与协商,从而为交往提供“主体间性”的方法论范式,为解决交往异化观和交往冲突论困境、实现人的主体性解放寻找到一条具体化的路径和出路。第三部分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在结论上,本论文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萨特和哈贝马斯的交往思想梳理,发现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发展是在继承和坚持了唯物史观立场的基础上,以服务并解放交往主体的主体性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展开的。在“主体性”这一交往价值路向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主体间性这一为实现真正交往、复归人的主体性的方法、路径和原则,交往通过承认并尊重对他者主体性的在场,共享日常生活世界这一交往意义空间,进行沟通、对话与合作来克服主体“唯我论”所带来的交往异化与冲突困境,最终人在交往中真正激发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解放人自身的主体价值,使人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意义上走向“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自己陷入财务危机的境地,如果能有一项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法帮助企业可以预先检测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判断其是否会发生财务危机,进而可以提前行动改善未来的财务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贾平凹小说的英译活动为研究范例,揭示了彼时译出型国家翻译实践模式在翻译选材和翻译策略等方面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制约因素,分析了这一模式
为制备犬瘟热病毒(CDV)H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CDV-Ondetstepoort株,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其H基因截短片段(H1、H2、H3),克隆至pET-28a(+)载体并转化至大肠杆菌Ro
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12例,随访钢板和钛网位置良好,植骨融合。颈前路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爆裂骨折效果良好。
本研究旨在探索UV-B胁迫条件下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烟草幼苗抗逆性的影响。实验利用3,3-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方法定性检测胁迫条件下施用外源植物生长调
新时代对管理精细度的提升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已经不再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会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同时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最大程
在探讨团体咨询对来访者人际关系改善的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是结构式团体,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研究方法是实验法。本研究是以工作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人际关系取向的非结构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电能的依赖逐渐增加,电力系统和人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电力系统的安全生产及其稳定运行也就越来越重要。所以,确保电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许多信息技术的概念和手段进入到传统的教育领域,尤其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教室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本文讨论一种智慧教室主机系统的关键技术
<正>从十月革命到列宁逝世的近七年间,列宁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如何进行制度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列宁无产阶级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并非"无源之水",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