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而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其中的典型。马克思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人类交往史。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关于交往思想的变迁,既能窥探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也能丰富我们对历史的发展机制和动因的认识。本论文以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发展为脉络,选取了马克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存在主义者萨特和法兰克福第二代代表哈贝马斯的交往思想为研究对象,从而探寻萨特和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发展规律。结构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主体性建构下的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马克思对以往的主体性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架构了马克思语境中的主体性内涵以及主体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以唯物史观视角阐发交往异化对主体性的压制,并提出交往的目的论,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交往思想奠定了价值观导向。第二章主要分析作为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过渡阶段的萨特交往理论,认为其主体性思想来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即自由的观点,以此立论下的交往思想即为“他人即地狱”的交往冲突论;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萨特,在转向群集体的积极交往意识的阶段,又提出交往集团论并通过“第三者”的介入去探索交往的主体间性;第三章主要探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认为哈贝马斯批判继承了马克思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思想,为解决合法性危机、实现社会整合和主体性解放。他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建构了一套交往行动理论,提出恢复公共领域,重建日常生活世界的交往意义空间,并采用通用语言学来规范交往主体间的沟通与协商,从而为交往提供“主体间性”的方法论范式,为解决交往异化观和交往冲突论困境、实现人的主体性解放寻找到一条具体化的路径和出路。第三部分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在结论上,本论文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萨特和哈贝马斯的交往思想梳理,发现对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发展是在继承和坚持了唯物史观立场的基础上,以服务并解放交往主体的主体性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展开的。在“主体性”这一交往价值路向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找到了主体间性这一为实现真正交往、复归人的主体性的方法、路径和原则,交往通过承认并尊重对他者主体性的在场,共享日常生活世界这一交往意义空间,进行沟通、对话与合作来克服主体“唯我论”所带来的交往异化与冲突困境,最终人在交往中真正激发人自身的本质力量,解放人自身的主体价值,使人在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意义上走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