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对I靶细胞和靶组织具有高选择性及非侵蚀性的治疗方法。光敏剂、光和氧是PDT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光敏剂为关键物质,它对光动力治疗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酞菁在红外光区(650-800 nm)具有长而强的吸收、能够高效产生长寿命的激发三线态、化学稳定性好、化学结构易于修饰,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第二代光敏剂之一。但其对肿瘤组织选择性不高限制了其在PDT领域的应用。本文选择具有肿瘤靶向功能及化学杀伤功能的活性结构域对酞菁锌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其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及离体光动力活性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多功能抗癌光敏剂,为开发高效、低毒的第三代PDT药物提供参考。第一章简要概述了光动力治疗和光敏剂的发展历程,光动力治疗的作用机理,靶向治疗和化疗的概念以及这两种方法在治疗肿瘤方面的联合应用,并简要介绍了“点击化学”的发展和应用。第二章合成、表征了两种生物素-酞菁锌-香豆素轭合物12a、13a,并对这两种轭合物及其对照物3a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和离体光动力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素和香豆素两种功能基团的引入对酞菁锌轭合物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无明显影响;辗合物12a和13a在细胞培养基中聚集不严重,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其光敏化产生单线态氧量子产率(φ△)分别为0.60和0.59;所有轭合物均表现了较高的光动力抗癌活性,生物素和香豆素的引入提高了酞菁锌光敏剂的靶向性和抗癌活性,实现了 PDT靶向治疗和化疗的协同作用;两种轭合物均主要定位于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溶酶体和线粒体中。第三章合成、表征了生物素-酞菁锌-葡萄糖辄合物4b,研究了 4b和对照物3a的光物理、光化学性质以及离体光动力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在细胞培养基中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具有相似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em)、荧光量子产率(φF)以及单线态氧量子产率(φ△);目标轭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肝癌细胞HepG2均具有一定的细胞光毒性(IC5Q值分别为0.95和1.25 vgM),且无明显暗毒性;这两种癌细胞对轭合物4b的摄取量明显高于正常细胞一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轭合物4b主要分布在两种细胞的溶酶体和线粒体中,而在细胞核中无明显分布。目标产物与中间体的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图列于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