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秋冬季节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儿童与青少年哮喘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肺轴”调节肠外粘膜免疫,影响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病毒感染或者哮喘的发生发展。然而,肠道菌群改变对RSV感染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后再感染RSV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秋冬季节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也是儿童与青少年哮喘的重要诱因。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肠-肺轴”调节肠外粘膜免疫,影响呼吸道疾病如流感病毒感染或者哮喘的发生发展。然而,肠道菌群改变对RSV感染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后再感染RSV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对RSV感染及RSV介导的呼吸道炎症应答的影响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为加深理解“肠-肺轴”,以及理解肠道菌群与呼吸道疾病,尤其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相互作用提供实验基础。研究方法: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感染RSV的实验模型。通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反应,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肺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肺组织中免疫细胞的类型及数量,从而证明肠道菌群失调能够影响RSV感染诱导的肺局部免疫应答;免疫磁珠分选巨噬细胞,Real-time PCR检测其Arg1、i NOS、IL-10、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观察巨噬细胞活化情况;采用16S r DNA测序技术检测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的改变;灌胃补充丁酸梭菌,观察丁酸梭菌是否能够恢复因肠道菌群失调改变了的RSV感染免疫应答;通过体外丁酸与RSV感染的RAW264.7鼠源巨噬细胞共培养,证明丁酸通过影响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抑制RAW264.7分泌炎性因子。结果:1、口服链霉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16S r DNA测序发现链霉素能显著降低小鼠肠道内厚壁菌门的丰度,并增加拟杆菌门的丰度。厚壁菌门内主要以乳酸菌及梭菌减少为主,拟杆菌门内及拟杆菌增加为主。2、肠道菌群失调加重RSV感染诱发的气道炎症:链霉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后再感染RSV,导致小鼠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增强,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最为明显,证实肠道菌群失调加重RSV感染肺部炎症。3、肠道菌群失调影响RSV感染鼠肺组织局部免疫应答:链霉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后再感染RSV,Real-time PCR检测发现肺组织内IFN-γ及IL-17表达显著增加,IL-5表达显著下降。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肺组织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细胞因子i NOS及IL-1β表达显著增多,而Arg1及IL-10表达显著下降,提示肠道菌群失调使RSV感染诱导的免疫应答向Th1、Th17及M1型极化偏移。4、补充丁酸梭菌可改善感染RSV的肠道菌群失调鼠的免疫紊乱:链霉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后补充丁酸梭菌,再感染RSV,发现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其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最为明显;Real-time PCR检测发现肺组织内IFN-γ及IL-17表达显著降低,IL-5表达显著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肺组织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其细胞因子i NOS及IL-1β表达显著降低,Arg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补充丁酸梭菌能减轻因肠道菌群失调加重的RSV肺部炎症,并且能使模型鼠肺组织免疫应答向Th2及M2极化偏移。5、丁酸盐促进感染RSV的RAW264.7细胞分泌M2型细胞因子:RAW264.7细胞体外丁酸盐预处理后再感染RSV,其细胞因子i NOS及IL-1β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Arg1及IL-10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同时,NF-κB、P38及ERK1等信号分子表达显著降低,提示丁酸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内NF-κB、P38及ERK1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结论: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改变肺局部免疫应答加重RSV气道炎症;补充丁酸梭菌可恢复肠道菌群失调诱发的此种免疫失调并减轻RSV气道炎症。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进一步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滴度水平和疾病严重程度、短期预后相关性以及影响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脑脊液或者血清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的患者3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收集其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4例未完善腰穿,1例抗体为抗CASPR2抗体,最终纳入32例(15例抗NMDAR抗体,9例抗
目的:对比使用包含拉莫三嗪(Lamotrigine LTG)及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 LEV)的单药或多药治疗方案控制妊娠期女性癫痫发作时,药物清除率、血药浓度、服药剂量的变化特点及对癫痫发作的控制效果,以指导女性妊娠期癫痫的合理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盛京医院癫痫门诊的患者中治疗妊娠期癫痫的65例连续性病例资料,分析其使用抗癫痫药物(Antiepil
目的:神经前体细胞表达发育下调基因4(Nedd4-2),编码泛素连接酶E3。近期研究发现,部分癫痫患者中Nedd4-2基因发生突变,并指出Nedd4-2通过介导AMPA受体的亚基Glu A1的泛素化,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和癫痫发作易感性。近年来研究表明,癫痫的发生与离子通道、神经递质、突触连接等有着密切联系。泛素化修饰的底物中有很多是影响中枢神经兴奋性的离子通道蛋白,泛素化修饰通过调控这些通道蛋白表达
目的: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CCI)是由长期脑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的进行性神经变性过程。环状RNA及微小RNA作为非编码RNA,参与调控缺血性脑损伤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研究以circ_0000296和miR-141-3p为起点的调控慢性脑缺血的具体机制。研究方法: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HT22细胞进行培养。按照通用方法制备构建CCI体外模型。利用C5
目的:约30%癫痫患者为耐药性癫痫患者,其具体的病因和耐药机制仍不清楚,找到微创、可靠且经济的生物标记物对早期诊断耐药性癫痫及判断临床预后有巨大帮助。本文旨在探究耐药性癫痫患者外周血中miRNA-200c-3p和miRNA-455-3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位癫痫患者及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36人为研究对象,分为耐药性癫痫组、药物敏感性癫痫组及健康对照组。收集并整理入组人群的基
目的:癫痫是一种复杂的反复无端发作的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造成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引起,分为特发性癫痫综合征、症状性癫痫综合征与可能的症状性癫痫综合征。特发性癫痫综合征,又称原发性癫痫、遗传性癫痫,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绝大多数患者在30岁前发病,没有其他大脑结构性损伤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到目前为止,癫痫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震颤(Tremor,TRM)大鼠是京都大学大鼠种群中发现的基因
目的:采用CTA对近端降主动脉复杂斑块进行评估,观察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近端降主动脉复杂斑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主动脉复杂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在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回顾性收集2018年01月01日至2020年09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绍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7例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研究对象根据近端降主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有斑块组(63例)和无斑
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急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特异性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疾病的常见原因。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ECHO)是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2017年版
目的:近年来,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被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但采用不同路径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对比观察卵圆孔及圆孔的不同路径穿刺进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卵圆孔组与圆孔组卵圆孔组行
目的:儿童肥胖是遗传、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模式是导致肥胖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如长期高糖高脂饮食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儿童的饮食模式逐渐发生改变,果葡糖浆和高脂饮食的摄入量逐渐增多,已有研究发现两者摄入过多与肥胖症的流行有关。白色脂肪组织和肝脏都是机体内脂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参与调控脂肪合成和脂肪分解等过程,但对脂肪组织的研究报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