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孤独》自1967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热潮,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这部文学巨著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百年孤独》进入中国后,在精英读者和普通读者中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畅销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本文借鉴阅读史研究的方法,对《百年孤独》在中国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全文分为四章。第一、二章讨论精英读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第一章梳理了学者对《百年孤独》的研究型阅读,学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经历了引介期、深化期、拓展期,对《百年孤独》的阅读评价经历了从批判到肯定的转变,其文本阐释策略也从偏激的意识形态批评走向客观多元的阐释视角。第二章梳理作家对《百年孤独》的启示型阅读,80、90年代作家出于走向世界与文学现代化的阅读动机开启了对《百年孤独》的阅读,在阅读小说中他们产生了不适、震撼、共鸣等阅读反应。第三章结合《百年孤独》在中国的出版译介情况,还原了不同时期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的反应与阐释,普通读者对《百年孤独》解读从单一趋同走向丰富多元的阐释。第四章论述精英读者与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所带来的知识化结果,对大学文学史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百年孤独》阅读进行研究。《百年孤独》在外国文学史教材中的知识构建源于文学研究者对《百年孤独》的研究型阅读,《百年孤独》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进一出,展现了精英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