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司交叉持股法律规制研究

来源 :陈子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ngan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现代企业制度也越来越多样化,公司法人人格独立逐渐成为市场环境的核心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交叉持股应运而生。现代企业制度主要表现为公司财产和个人财产相互独立,究其本质,在于企业法人之间为了达成合作互利的目标而彼此之间互相投资,这与交叉持股的概念存在相同之处。交叉持股在我国市场环境中经历了 20余年的发展,对我国企业制度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活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企业交叉持股在充分展现这种投资形式的优势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不论是市场经济环境,亦或是我国学术界,均对于这种投资形式产生的问题越发重视与关注。鉴于此,本文以交叉持股这种企业投资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探究如何通过法律规制来对其弊端进行有效规避。从概念界定的角度入手,交叉持股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的公司为了达成共同发展的目的,企业法人之间相互为对方投资,彼此获得对方股东的身份,并以此身份完成公司投资活动。交叉持股具有独立且固定的优势,例如可以增强双方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分散经营的风险,更大程度上满足双方公司的资金需求,为上市公司增加市值做出贡献等,这些都是交叉持股相对于其他投资形态难以被取代的重要优势。但与此同时,与之并行的劣势也不容忽略。如果对于交叉持股现象不予以合理的规制,那么可能造成虚增资本的假象,夸大企业正常估值,影响正常投资者的预期,还容易诱发内幕交易,形成行业垄断,甚至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有效运转。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立法的手段在交叉持股方面设置一些限制,通过法律规制最大程度减少其负面影响。本文一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了相关背景,明确了该项研究的意义,对学术界的一系列观点有了认识,并对其进行评述,最后对论文的写作思路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介绍,基于对文献的了解,对交叉持股的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主体特征、类型进行分析,针对我国目前对该问题的认识展开论述。进一步分析其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同时明确其产生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推动因素,为下文做铺垫。第三部分主要是我国公司交叉持股立法缺陷的分析,对交叉持股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论述,通过对我国公司交叉持股的弊端来分析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集中论述几个典型国家关于公司交叉持股的立法。通过比较分析几个国家:美国、法国、日本、德国关于交叉持股的立法模式和现行制度,并与我国的现状进行对比,进一步对我国交叉持股的法律规制进行启示,并以此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法律法规。第五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公司交叉持股法律规制的构建与完善。首先明确立法态度,其次在公司法层面,对母子公司之间交叉持股进行严格的限制,对于非母子公司交叉持股限制其比例及表决权的行使,并进一步规定了其违法的后果;最后通过构建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股东保护制度、相关反垄断制度以及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监督作用来保障交叉持股的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专利行政执法是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专利保护为宗旨、以创新激励为导向、以主动高效为特征、以专利纠纷处理和专利违法行为查处为内容,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创新成果的研发和转化应用,并以此驱动区域创新发展。在我国,自1985年第一部《专利法》实施至今的三十多年实践中,专利行政执法体系日益完善,执法力量逐渐增强,执法效能不断提升,已成为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但目前学术
学位
学位
学位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工业速度的加快,工伤事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职工群体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工伤职工由于阶级局限性,一般支持网络是比较单一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信息渠道狭窄,导致他们陷入康复及权益维护的困境和无助中,而且工伤处理程序复杂、耗间长,涉及到的部门多,有些职工虽然有维权意识却不知道正确的途径,对于工伤职工来说一场工伤后续的处理是一个费时费力又费神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失信联合惩戒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领域,也是维持社会信用的有效手段。中央和地方立法机关都在积极研究社会信用立法,广泛适用于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来维持社会信用秩序,这一研究过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伴随着滥用失信联合惩戒措施的风险。不能因为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取得的成效,而对现有的制度全盘肯定,也不能因为一些合法性和泛化的问题而对其全盘否定。我国对于失信联合惩戒措施的设定和实施制度已经逐步确立,因为其在
学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进入新常态化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环境不特定风险因素增大,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纠纷从最初我国大企业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域外纠纷逐渐转变为国内企业与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域内纠纷,现如今更是有我国个人交易者或企业与本土金融机构产生纠纷。为此寻求民事救济案件愈发增多。场外金融衍生交易民事纠纷案件一般具有涉案标的大、涉及范围广、影响大、案情专业复杂等特点,给此类案件民事审理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