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常常以其故乡安大略省西南部乡间小镇为原型,匠心独运地描写阴暗压抑的小镇上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的生活,探讨复杂的人性和生命的无常。其简朴深邃的书写方式使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小镇及其文化具有了普适性和永恒意义。从20世纪80年代起,门罗的作品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评论家们从叙事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角度对其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然而,中国的门罗研究却起步较晚。在门罗获诺奖之前,其作品只是被零星引介。伴随着诺奖效应,近三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门罗研究热。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视角仍囿于女性主义、叙事手法、文本细读等。因此,国内的门罗研究视野亟待进一步拓宽。门罗经常刻画充满失落的世界,这一发现值得学者深思和探究。加拿大学者凯伦·斯迈思从小说-挽歌视角对门罗早期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但她主要聚焦于理论术语阐释和叙事研究,侧重于将门罗与加拿大另一位著名短篇小说家梅维斯·迦兰进行对比研究,重点分析了门罗独特的哀悼方式。中国学者迄今尚无人对门罗挽歌式小说进行探析。因此,本文尝试从挽歌理论视角切入,剖析门罗独具匠心的挽歌式主题书写。挽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可上溯至古希腊时期,历经罗马时期、中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直到现当代社会。它的形式和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样态,诗歌、散文、墓志铭、仪式和小说等是其表达哀思的重要形式,葬礼哀歌、痛苦的爱情、政治或文化讽喻、忧郁的生存等主题也被众多挽歌作者广泛探讨。失落和安慰成为挽歌式创作关注的焦点。出生并成长于加拿大这一后殖民国家以及被疾病、战争、污染等侵蚀的当代社会的门罗通过作品精心描绘了别具一格的挽歌式景观。独具哥特视野的门罗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哥特式失落的黑暗世界,即忧郁萧瑟的"门罗小镇",郁郁寡欢的局外人,以及哀伤死亡主题的逼真再现。面对忧伤,门罗主人公们通过逃离痛苦的过去、坚忍地生存、领悟迷之生活的真谛、冷静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幸以及在想象的空间徜徉等方式重获力量和安慰。然而,门罗对人性有着深刻、清醒的认识,她意识到人们走出痛苦失落是一个缓慢并复杂的过程,要做到完全彻底的放下是艰难甚或不可能的事情,人们因此会饱受挥之不去的伤痛的折磨。围绕不幸的女人和无能的爱人,被拒绝的母亲和失落的女儿,以及熟悉的自我和神秘可怕的内心"他者"这三组关系,门罗式忧郁得以详细阐释。对门罗而言,对无法安慰的忧伤的执着思考是为了诱导读者勇敢面对并积极拥抱不完美的生活。要之,通过对南安大略哥特式失落"荒原"进行重构和思考,门罗积极找寻走出失落忧愁的疗愈良方:脱离痛苦的过去并坦然面对忧伤的现在。通过对如何走出创伤双重辩证的理性思考,门罗希望当代读者能直面充满威胁、压力重重的当代社会,坚忍地生存下去。门罗的挽歌式小说实为一种"智性创作",她对人类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刻反思,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和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阅读其作品,读者不但可以获得美学享受更能汲取心灵滋养。门罗这位饱含忧思的智者用她的作品反哺着挽歌创作传统,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发展,更荡涤了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