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刊广告是有声媒体产生之前最具影响力的宣传手段之一。《滨江时报》发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民国时期哈尔滨重要的报刊之一。《滨江时报》的各类广告涉及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以及民众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1921年至1937年《滨江时报》广告整体上不断增加,且广告数量的年际变化与社会生活变化的状况基本一致。对《滨江时报》广告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与30年代之间哈尔滨社会生活的不同内容,从而探究哈尔滨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在哈尔滨城市形成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存于城市的不同区域,东方与西方文化结合而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进入城市发展的繁荣时期,社会生活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构成哈尔滨社会的主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相互冲击与融合,最终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城市“性格特征”,即“开放、包容、时尚、贫富悬殊、保守与进步”并存。在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引发持续性战乱以及1932年松花江洪灾与疫病的影响下,哈尔滨社会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在灾害和危机的刺激下,哈尔滨社会救济和防疫观念有所加强。1932年至1937年是日伪政权建立及巩固阶段,其在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一系列措施,推行殖民统治,建立专制统治社会。哈尔滨社会由开放、自由转变为专制、封闭,民众的政治与人身自由被强行限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行业被日伪收归“国有”并转至日本企业,从而使哈尔滨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产业全部被日本控制;社会多个领域内出现的特殊组织,充当了日伪推行奴化政策的工具;在日伪严格控制下,哈尔滨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丧失活力,呈现出明显的奴化趋势。哈尔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本现象,实际上形成了日本的文化包围,部分民众深受日本统治及其文化宣传的影响,此时的哈尔滨社会生活烙上了深刻的日本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