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893932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对于快速城镇化时代下山地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山地城市发展的要求思考入手,以生态和谐的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理论构建为目标,以山地城市为特定研究对象,提出了关于生态和谐理念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基本认识,借助哲学与系统科学的认识将二者统一起来,发展出基于生态和谐内涵下的四维一体规划理念,结合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基本影响要素分析,提出了每一个规划维度下的相对应的规划策略与方法。论文以重庆市主城区这一典型山地城市空间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多个案例分析,旨在对规划策略和方法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和验证,使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论文在理论性研究方面,一是辨析了生态和谐与城市空间格局两个主要研究概念,从系统性特征入手,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生态和谐的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这一新的规划理念。二是提出了生态和谐理念包含客观适应与主观协调两方面内涵的认识,以及城市空间格局的二重性认识和层级性认识,明确了生态和谐作为定性描述,山地城市空间格局则是系统对象。三是构建了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是四维一体的规划理论,并且指出该空间格局规划是一种系统优化规划,是有限目标下的规划。四是指出了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是客观要素适应与主观要素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客观要素适应对应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主观要素协调对应于文化性要素和社会性要素,并且详细分析了山地城市特定条件下它们各自涵盖的子要素内容。  论文在规划方法研究方面,基于生态和谐的四维一体规划理念,提出了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体系框架。在城市层级和片区层级两个空间尺度层级下,结合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影响要素的分析基础,分别从适应自然环境,适应人工环境,基于文化性的引导,基于社会性的引导四个规划维度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内容与规划方法。  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尝试性的提出了一套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体系。论文基于现有城市空间规划的内容和方法,以山地城市空间格局为对象重新进行了梳理、组织,借助生态和谐概念下客观适应与主观协调的视角,以四维一体的规划理念形式运用于山地城市空间格局本体及其载体相关内容的规划优化中,构建出一种不同视角下的山地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体系。  论文对于生态和谐的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这一规划体系的搭建,以及山地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内容与规划方法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论文所形成的一些学术观点,有助于推动山地城市空间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指导山地城市规划发展,进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格局。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在这一日新月异的建设过程中,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着带来了千城一面的弊端。随着祖国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
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开展,城市特色消亡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城市色彩趋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为了重塑城市特色,很多城市开始编制城市色彩规划,可是并理想,不少色彩规
近几十年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尤其是城市中的湿地资源被大量吞噬,导致近几年各个城市频发内涝,水体黑臭,城市水环境失衡。同时旧城改造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当代建筑忽视其周边环境、历史传统、地域文化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并对改变世界的欲望愈发强烈,一味追求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建筑造型式样,过度关注物质的营造,而忽视了精神的
现代建筑运动后,建筑界面的四维分解使底界面获得和其它界面同等的重要性,人本的回归使人们重新审视主体感受在建筑中的作用。漫步建筑、流动空间的提出与实践中,对坡道这一
本研究主要的方向为城市色彩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从基本的色度学入手,整理色彩表述方法、色彩搭配模式、相关的国内外色彩规划进程及实例。其次研究影响城市色彩的各个要素及
天井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民居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在中国当代建筑中也有使用。  对传统民居而言,以此类空间为形态表征,可以从中国民居系中划分出一类天井式民居。天井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伴随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对城市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城市功能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于体育中心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大幅提高,当代综体育中心设计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挑战,如功能的复合化、城市化的空间设计、高效的赛后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的不断攀升,中心区逐作为城市中建筑密集、功能重叠、交通繁忙、人口集中的特定区域,人流、车流、物流的输配总量和频率大幅上升,对中心区的交通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