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s,uterine leiomyoma,myomas)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良性肿瘤之一,育龄期女性较多见。子宫肌瘤发病率较前增加,并且呈现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异常子宫出血、贫血、下腹部疼痛、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等,严重影响到育龄期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子宫肌瘤的确切有效且可避免复发的治疗方案是子宫切除术,但该方案不能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保留患者生育功能,但术后可能复发。西医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肌瘤可能继续增大,出现肌瘤引发的症状。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源远流长、疗效确切、治疗方法多样化、副作用小,拥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关于运用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较多,为深入研究子宫肌瘤的病因病机和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目的:1.以Wistar大鼠为载体,构建人源的大鼠子宫肌瘤移植瘤动物模型,为子宫肌瘤的研究提供新的可靠动物模型。2.研究橘荔散结片对子宫肌瘤移植瘤组织基于miR-21介导的Wnt/β-catenin通路的作用机制,探讨橘荔散结片治疗子宫肌瘤的深层作用机理,丰富橘荔散结片治疗子宫肌瘤的理论依据,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等疾病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吗替麦考酚酯干预Wistar大鼠进行免疫抑制,在激素补充的基础上(分别予以芬吗通、雌激素、达芙通、蒸馏水灌胃),予以人源子宫肌瘤的造模移植手术,并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检测ER、PR的表达。2.采用Wistar大鼠子宫肌瘤移植瘤模型进行造模后,分为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橘荔散结片低剂量组、橘荔散结片中剂量组、橘荔散结片高剂量组和手术对照组,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治疗,治疗4周后取材。3.对各组取材时的子宫肌瘤移植瘤的三条径线进行测量,计算移植瘤体积,并进行比较。4.采用免疫组化法对Wistar大鼠移植瘤的Wnt5b、β-catenin、EGFR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通过计算平均光密度,比较各组蛋白表达差异。5.采用qRT-PCR法检测手术对照组及药物干预后各组移植瘤miR-21、VHL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芬吗通组移植瘤体积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结合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综合评估各灌胃组的移植瘤成功率。子宫肌瘤移植瘤的形态学、移植瘤体积、组织学、免疫组化综合结果,芬吗通组90%均符合子宫肌瘤改变,可作为子宫肌瘤实验的动物模型使用。2.经检验,模型组移植瘤体积大于其余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移植瘤体积小于橘荔散结片低、高剂量组移植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与橘荔散结片中剂量组移植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Wnt5b、β-catenin、EGFR平均光密度。经检验,各组间大鼠Wnt5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Wnt5b平均光密度高于米非司酮组、橘荔散结片中剂量组、手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米非司酮组Wnt5b低于橘荔散结片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米非司酮组Wnt5b低于橘荔散结片中、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模型组β-catenin水平高于其余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β-catenin与橘荔散结片高、中、低剂量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检验,各组间大鼠E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EGFR水平高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4.采用qRT-PCR检测各组miR-21、VHL基因的表达量,经检验,橘荔散结片中剂量组miR-21水平低于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橘荔散结片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橘荔散结片中剂量可使miR-21水平下降,进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经检验,各组间VHL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中的VHL基因表达明显低于米非司酮组、橘荔散结片低、中、高剂量组(调整后P<0.05),而米非司酮组的VHL水平与橘荔散结片低、中、高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5)。结论:1.采用将人源子宫肌瘤组织移植至免疫抑制的Wistar大鼠腹腔内(壁层腹膜上),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子宫肌瘤移植瘤模型。造模成功率较高,可应用于评价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2.采用橘荔散结片中剂量组治疗的Wistar大鼠子宫肌瘤移植瘤可下调miR-21,miR-21的靶基因VHL表达升高,进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抑制EGFR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而缩小肌瘤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