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垃圾分类”报道话语变迁研究(2000-2019)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tryer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垃圾围城”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通过垃圾分类实现源头减量和资源回收对于城市垃圾治理的重要性。在2000年6月,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开启八个城市垃圾分类试点。如今20年过去,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截至2020年1月3日,全国已有237个城市启动垃圾分类。《中国环境报》作为全球唯一国家级的环境保护报纸,是国家环境保护部直属的新闻机构。在这20年过程中,该报对垃圾分类议题连续不断的进行相关报道,并随着垃圾分类在我国的不断推进,对其关注度逐渐提高。本文借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以《中国环境报》自2000年至2019年间对“垃圾分类”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话语分析挖掘其话语变迁背后的社会意义。具体思路如下:首先对“垃圾分类”及“环境新闻”进行相关概念界定,对本文运用的梵·迪克的新闻话语分析理论作出简要解读,对其理论框架进行拆解,解释宏观结构、微观结构、话语风格和话语修辞的具体含义,并确定具体研究范围。其次,对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的演变进行梳理,并对《中国环境报》中“垃圾分类”报道的总体概况做出相应分析。再次,笔者将《中国环境报》“垃圾分类”报道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是2000年-2010年、2011年-2017年2月、2017年3月-2019年。以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框架,从四个方面对“垃圾分类”话语变迁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出三个阶段话语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话语变迁背后的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原因。在最后,分析总结该报“垃圾分类”新闻话语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在结尾总结出话语向好的变迁趋势,并对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中国环境报》“垃圾分类”报道话语特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期待性—探索性—坚定性”三个阶段。在“垃圾分类”报道中,话语的变化显示了其相应的社会价值,包括监察风险性问题、助力政策推行、凝聚社会共识、表达社会诉求、建设生态文明,在社会进程中起到了重要意义。话语的总体变化具有向好的趋势,包括报道话语逐渐深度、对策建议逐步专业、单一报道走向系列报道、行文风格呈现穿插与跳跃,但报道话语变迁速度迟缓,批评话语力度较弱仍需进行改进。
其他文献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选择符合诊断和纳入与排除标准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60例,全部病例为江苏省中医院男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和南京市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门诊病人。按完全随机设计,
会议
认知任务表现受到同时呈现的背景言语干扰的现象被称作无关言语效应。无关言语效应最早在短时记忆任务中发现,而后大量研究证实,在阅读等复杂认知任务中同样存在无关言语效应
万艾可(枸橼酸西地那非)临床用于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的治疗,是有效治疗ED 的一线药物。自2002年4月至2005年3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用万艾可结合行为疗法治
会议
大气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干扰。污染控制的前提是了解气体的空间分布,准确获取污染气体的空间分布对于污染控制十分重要
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一直是粒子物理领域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理论通过Higgs机制实现电弱对称性破缺,给矢量玻色子W和Z赋予了质量,并预言了 Higgs玻色子的存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形成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创业活动是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重要力量,创业团队是创业活动日趋活跃的实施主体。然而创
新经济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新型城镇化为新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保障,二者相辅相成。枝江作为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城市,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城
地震背景噪声成像是近年来地震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与前沿方向,在探测地壳与岩石圈结构,进而研究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以及地震的孕震构造环境并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中具
井架是矿用提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持天轮和承受全部提升重物并固定罐道等作用,是矿井提升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组成。我国现存大量的单绳缠绕式金属提升井架,长期受环境腐蚀、提升超载、急停冲击、地基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应力集中、振动、倾斜等安全隐患问题。此外,天轮作为矿井提升系统中又一关键部件安装在井架上,作支撑、引导提升钢丝绳转向之用,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井架的使用寿命。天轮在使用过
对电气柜进行接线检错是电气柜生产流程中的重要步骤,其检错精度与准确度决定了电气柜是否能够正常使用。传统的检错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人员人眼识别,采用颜色校准,位置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