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迟发性出血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经食管和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的资料,探讨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迟发性出血的风险评估模型。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19年8月因“食管、胃黏膜病变”分别于西部战区总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四川绵阳四0四医院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患者资料。经过筛选后最终食管部位纳入367例患者,胃部位纳入255例患者。统计分析食管、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并依据患者有无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其迟发性出血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预测延迟出血的风险评估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1.食管部位结果显示,迟发性出血发生20例,迟发性出血率为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在年龄、病变浸润深度、切除管径大小、切片大小、有无黏膜下粗大血管、有无黏膜下纤维化以及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黏膜下粗大血管(OR=4.776,95%CI 1.661-13.733,P=0.004)和手术操作时间≥60min(OR=5.480,95%CI 1.057-28.404,P=0.043)是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将黏膜下粗大血管和手术操作时间两因素纳入回归模型,并建立预测模型:P(Y1=1)=1/(1+exp[-(0.802+1.564x4+1.701x6)])。其中x4代表有黏膜下粗大血管的增生,X6代表手术操作时间≥60min。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度分析检验模型的拟合度,结果显示χ-9.888,P=0.273,提示模型拟合度良好。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 0.771-0.945,P<0.05),预测灵敏度为82.7%,特异度为85.0%,预测准确性为94.6%。依据最适尤登指数筛选迟发性出血的风险阈值,结果显示当模型计算值大于0.927时有迟发性出血风险。2.胃部位结果显示,26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迟发性出血率为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变浸润深度、有无黏膜下粗大血管、有无黏膜下纤维化和手术操作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黏膜下粗大血管(OR=2.626,95%CI 1.027-6.715,P=0.044)的增生和黏膜下纤维化(OR=5.261,95%CI 1.985-13.943,P=0.001)的形成是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将有黏膜下粗大血管的增生和黏膜下纤维化的形成两种因素纳入回归模型,最终建立预测模型:P(Y2-1)-1/(1+exp[-(-3.243+0.965x4+1.66x5)])。X4代表有黏膜下粗大血管的增生,X5代表有黏膜下纤维化的形成。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分析检验模型的拟合度,结果显示χ2=5.315,P=0.723,提示模型拟合效果显著。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 0.766-0.898,p=0.034),预测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76.9%,预测准确性为89%。通过尤登指数筛选迟发性出血阈值,结果显示当模型计算结果大于0.890时有迟发性出血风险。结论:1.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早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2.黏膜下有粗大血管的增生和手术操作时间≥60min是影响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3.黏膜下有粗大血管的增生和黏膜下纤维化的形成是影响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4.有黏膜下粗大血管增生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明显升高,建议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对可见血管的凝固和修剪,避免遗留血管残端,注意避免电凝综合征的发生。5.手术医师操作经验是影响手术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手术医师规范性操作培训,提高操作熟练度。6.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迟发性出血风险评估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相信通过不断完善,能够更加有效的为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