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男女性别比例对储蓄率的影响——基于亚洲13国国别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g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80-2014年间,中国10-19岁群体中男女性别比例由基本平衡1.049,然后一路上升,现已超过1.141,与此同时,中国的储蓄率从34.827上升至48.567,一共增加了13.740。Wei Shang Jin, and X. Zhang(2011)研究证明,中国性别比例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剌激了人们的储蓄动机,提高了中国的储蓄率。Qing-yuan Du, Shang-Jin Wei(2013)提出了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婚姻市场竞争加剧,男性为提高竞争优势而被动储蓄的竞争性储蓄理论,并利用全球159个国家1990-2010面板数据,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性别比例对储蓄存在一个正向的影响。但是,Horioka C Y, Terada-Hagiwara A(2016)分别利用韩国和印度的宏观时间序列数据,说明性别比例的上升对储蓄的影响并不总是正向的,在印度就是反向的,作者猜测这与两国的婚姻习俗相关。所以,本文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亚洲范围内,婚前男女性别比例是否能够解释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现象。  性别比例变化对储蓄的影响可能通过以下两条途径。第一,当性别比例失衡时,男性为增加自身在婚姻市场的相对优势,被迫竞争性储蓄;第二,男女在经济地位和经济行为模式上具有差异,文献表明,男女两性在消费、储蓄、风险偏好、投资以及对宏观政策的反应上都不尽相同,或许男性对储蓄偏好导致了高储蓄。  本文通过对13国面板数据实证发现,在亚洲性别比例与储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若其他条件不变,10-24岁男女性别比例每升高0.1,储蓄会增加9.95个百分点,这比Du和Wei(2013)针对全球面板数据估计的5.85要高4.1个百分点,说明在亚洲储蓄对性别比例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敏感得多。同时,这种竞争性储蓄效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从10-14岁的8.67减少到15-19岁的7.09,一直到20-24岁时,男女性别比例对储蓄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事实上,当笔者将基本退出婚姻市场的30-34岁人群进行回归时发现,该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例与储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也从反面说明婚姻机制导致的竞争性储蓄机制在亚洲13国是存在的。  尽管亚洲各国婚姻文化有所差异,但是对整个13个亚洲国家,甚至是性别歧视严重的南亚5国,婚前男女性别比例对储蓄的正向影响依然成立。另外,笔者发现,亚洲居民的储蓄具有惯性,当期的储蓄显著地受到上一期储蓄的影响。  储蓄是收入的凸函数,当收入增加时,储蓄率也会相应的提高,但是储蓄率不可能随着收入增加而无限提高上去,储蓄率增加的速度会越来越慢。与大多数关于亚洲储蓄率的实证文献一样,笔者发现生命周期理论对亚洲的储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另外,笔者还发现流动性约束、真实利率和预期寿命的增加与亚洲13国的储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联系。
其他文献
本文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外与国内相比较,正反两方面相辩证的论述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旨在通过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策略的粗浅探讨,为商业健康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
本文主要以住宅经济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城镇住宅制度改革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恩格斯《论住宅问题》一文的思想为指导,分析我国对住宅经济认识的历史
本文从分析证券营业部的转型背景入手,在借鉴美国券商经纪业务模式对我国转型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的证券营业部原有的经纪业务如何转型。详细论述了证券营业部业务范围的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对外开放已是各国发展经济的大势所趋。作为经济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账户开放在引进资金、技术、服务和机遇的同时,也孕育着具有爆发力和破坏性
普遍服务是大多数国家针对以电信业为代表的网络型基础产业实施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垄断时期,电信业的普遍服务义务由各国垄断运营商承担,通过企业内部交叉补贴实现。引入竞争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8个小麦品种淀粉RVA糊化特性的配合力、遗传力及与主要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在于揭示淀粉糊化特性和白度的遗传规律,为优良淀粉糊化特性及高白度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淀粉糊化特性一般配合力变异范围较大。稀懈值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变化最大,变异范围-19.79%-12.24% ,变异极差值为39.81%;谷值粘度、峰值粘度与最终粘度和糊化温度一般配合力相
电力工业传统上一直被认为是自然垄断的,因此政府承认电力工业的纵向一体化垄断形式,在电力工业的进入、价格等方面实行严格的规制政策。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电力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