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现当代英汉散文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xff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尤其是散文翻译中,由于之前的以源文本为导向的翻译方法的影响,语篇重构没有得到译者应有的重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质量不高的译本。这篇论文尝试着探讨散文翻译中的语篇重构问题,以纠正以往翻译实践中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弥补之前散文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文章首先论述散文翻译中语篇重构的必要性。从语篇翻译的角度来看,译语文本不应该是与源语文本的表层结构上的,比如词汇和句法上的对应物,而应该是经过了语篇重构的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格式塔美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过程是格式塔意象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认知以及文化等的原因,意象的调整以及语篇结构的调整都是非常必要,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英汉翻译常常受到汉语篇章结构特点的影响,比如受到以时间顺序象似性为特点的汉语语序的影响。对于重视“意境”的中国散文来说,在英汉翻译中这些特点都是应该加以强调的。   因此,作者后半部分主要从以下这些认知规律如顺序象似性,凸显观包括背景-图像二分法规律,以及焦点规律,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认知模式。在散文材料分析部分,作者利用申小龙提出的汉语句法的分类方法作为框架,利用如上认知规律进行分类,反过来也从认知方面支持了申的汉语句型分类方法。虽然申的理论是关于句法的,本文论证将其应用在语篇层面也是可行的,此分类法也为今后从认知角度对英汉散文翻译材料的分类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分析证明经过语篇重构的翻译会产生更加连贯的译本,这更加符合散文翻译的要求。以上的三个认知规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探讨语篇重构,希望能为将来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语篇重构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其他文献
翻译研究的本体不同,翻译研究的走向也会不同。目前翻译学界有关翻译研究本体的说法并没有定论。各学派,各学者坚持以自己的理论为自己立证,迄今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有的认为应
塞缪尔.贝克特是著名的爱尔兰裔法籍作家。他在1969年因为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形式”表现人类的痛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菲》是其最满意的第一部长篇作品。许多批评
近几十年来,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兴起,国内外很多翻译理论者把篇章语言学理论成果运用于翻译实践研究。篇章语言学和翻译学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二者都需要从高于词或句的层次上,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