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尤其是散文翻译中,由于之前的以源文本为导向的翻译方法的影响,语篇重构没有得到译者应有的重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质量不高的译本。这篇论文尝试着探讨散文翻译中的语篇重构问题,以纠正以往翻译实践中的一些错误的做法,弥补之前散文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文章首先论述散文翻译中语篇重构的必要性。从语篇翻译的角度来看,译语文本不应该是与源语文本的表层结构上的,比如词汇和句法上的对应物,而应该是经过了语篇重构的一个新的有机整体。格式塔美学的研究成果证明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过程是格式塔意象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认知以及文化等的原因,意象的调整以及语篇结构的调整都是非常必要,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英汉翻译常常受到汉语篇章结构特点的影响,比如受到以时间顺序象似性为特点的汉语语序的影响。对于重视“意境”的中国散文来说,在英汉翻译中这些特点都是应该加以强调的。
因此,作者后半部分主要从以下这些认知规律如顺序象似性,凸显观包括背景-图像二分法规律,以及焦点规律,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认知模式。在散文材料分析部分,作者利用申小龙提出的汉语句法的分类方法作为框架,利用如上认知规律进行分类,反过来也从认知方面支持了申的汉语句型分类方法。虽然申的理论是关于句法的,本文论证将其应用在语篇层面也是可行的,此分类法也为今后从认知角度对英汉散文翻译材料的分类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分析证明经过语篇重构的翻译会产生更加连贯的译本,这更加符合散文翻译的要求。以上的三个认知规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探讨语篇重构,希望能为将来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语篇重构理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