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也加速进行,截至到2014年,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4.7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7.49亿,虽然整体城镇化率已经超越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旧的城镇化模式显现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城分离、城乡分裂、资源掠夺式开发等。其结果是造成了大量的“鬼城”、“空城”,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浪费了大量能源和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产业新城作为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被提出,其开发建设强调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通过产业的转移、整合、孵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区域产业体系升级,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城市。产业新城一般由政府投资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然而由于缺乏财政资金和相关技术人才,使得公共部门开发建设产业新城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提出将PPP模式引入产业新城建设中,以此提高产业新城开发、建设、运营效率,弥补公共部门财政资金缺口,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铺平道路。PPP既公私合伙制,是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基于某个项目而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种合作方式,项目的各参与方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从而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就开始探索PPP模式,1995年,国内第一个BOT试点项目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实施,之后PPP模式虽然几经波折,但在我国境内仍得到充分的发展,截至目前,以PPP模式运营的项目累计超过1000个,涉及能源、通信、交通、水资源等各个领域,总投资超过9000亿元。无论从发展的数量还是体量上来看,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改革方向之后,PPP模式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PPP模式在我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浪潮。涉及PPP模式的项目会逐步增加,应用领域也会逐渐扩大。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项目,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以这种方式,政府可以将自身的社会责任、协调能力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优势结合到一起,从而有效地降低产业新城开发建设的成本费用,转化政府职能,减轻财政负担。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重要概念以及论文的主要框架与创新;第二章首先分析了我国产业新城建设以及融资现状,而后从产业新城建设和融资两个方面提出了问题;第三章是PPP模式的优势及理论基础,优势包括居民、企业、政府三个层面,理论基础包括委托代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公共物品理论;在二三章的基础上,第四章提出在产业新城建设中引入PPP模式,并对引入PPP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产业新城PPP模式的参与方和融资结构进行了粗略设计,之后通过固安产业新城的案例,分析了PPP模式引用与产业新城建设的关键因素,为我国产业新城建设PPP模式提供宝贵经验;最后,第五章分别从法律法规建设、政府部门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对产业新城PPP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保证PPP模式在产业新城建设中更好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