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知识分子——张贤亮小说重读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贤亮是“文革”以后归来的作家中很活跃的一位,本文集中讨论了张贤亮80年代发表的三部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和《习惯死亡》,试图从时间脉络里梳理张贤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在风起云涌的80年代的不同的时间里对于同一段历史书写的差别。写于80年代前期的《绿化树》中,知识分子还未完全脱去对劳动群众的崇拜与对自身价值的怀疑,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最后还是由外力介入所破坏,张贤亮还是小心翼翼地企图在赞美劳动崇拜生命力与对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确认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而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他不再做这种努力,知识分子承受了苦难和对未来中国命运的思考,这源于他们在根深蒂固的“士”的传统影响下具有的原罪感以及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承担。但也正是因此,知识分子对劳动者的背叛变得更加坦然,他们不用担心残酷地暴露自己内心的丑恶,它们在知识分子承担历史责任的道德高度中被消解了。《习惯死亡》一文,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那个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突然不见了,苦难轰毁了整个“意义”世界,张贤亮用对死亡的戏谑与迷恋来嘲讽曾经荒谬的政治,并在文中表达出对现实的思考与忧虑。   随着作家身份的改变,上世纪90年代后所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丧失了80年代小说的特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逐渐被放大,苦难逐渐从整个社会所经历的创伤性回忆变成了个人发迹史中经受住的磨练与成功的证明。作家所迷恋的苦难史渐渐地不再具有社会意义,而变成了他本人不停地借以孤芳自赏的资本。随着这一改变的产生,事实上带来的是张贤亮在创作上的危机,这种危机是《青春期》、《我的菩提树》等文本在写作手法上的实验所无法掩盖和弥补的,最终带来的是作家在文坛上的边缘化与对张贤亮研究的逐渐寥落。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各种文学流派风云际会之时,废名以其独特的风格品味着属于自己的“光荣的寂寞”,同时抒写了那个年代人物不可避免的孤独情感。   废名通过对儿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论文运用语际语用学理论,对比分析了韩国语母语者、中国的韩国语专业本科生、汉语母语者表示拒绝时使用的拒绝手段类型和辅助策略,并考察了三组之间的异同点。   本研究
学位
本文选择《野草》和《烛虚》两部散文诗集展开研究,把握的是其在精神层面上不约而同的相似性,尤其是在表现生存困境、生命哲学方面奇异的契合,而着眼点主要放在关于“人”的领域
雅俗融合作为后现代时期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化景象之一,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劲之势影响着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因如此,在当前时代背景中对其进行多维度的审视就显得尤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鲁迅的研究都有失偏颇,批评家们很少把鲁迅当作一个正常的处于那个彷徨的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或者说“人”来进行研究,因此《野草》这一文本也就很少被提
吴组缃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现代作家,其创作散发出30年代独特的时代气息,同时又很讲究技巧,体现出“宏大”与“精细”的统一。   吴组缃踏着“五四”精神的余波,续奏出反封建与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