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磷硫酰化修饰,是指DNA骨架上非磷氧桥上的一个氧被硫取代的一种DNA修饰现象。DNA发生磷硫酰化修饰后,在电泳过程中易被降解(DNA degradation),故定义为Dnd表型,现已证明该修饰在细菌中广泛存在,且在科属间有明显的修饰水平差异。DNA磷硫酰化修饰是机体的一种抗氧化机制、可被IV型限制性内切酶ScoMcrA切割、与宿主专一性限制修饰系统相关。该修饰受一组被命名为dnd的基因簇控制,包括5个基因,定名为dndABCDE;而后随着DNA磷硫酰化修饰现象在更多细菌中的报道,发现60%以上具有磷硫酰化修饰的细菌,其dnd簇并未囊括到修饰所必需的半胱氨酸脱硫酶基因dndA,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Cerro87就是其中的一例,其dnd簇被命名为dptBCDE。 E.coli DH10B以其研究背景清晰、容易操作而被分子生物学研究者所选用,为深入研究细菌 DNA磷硫酰化修饰的发生机制及各基因的功能,本研究前期工作将S.enterica的dptBCDE转化E.coli DH10B,发现后者获得了Dnd表型。于是我们推断E.coli中有dndA的同源基因发挥了dndA的半胱氨酸脱硫酶基因功能,而E.coli中dndA的同源基因有sufS、csdA和iscS三种,所以本研究从确认E.coli中可替代dndA功能的同源基因入手。因E.coli BW25113已有可供利用的资源库,为研究方便,我们首先确认E.coli BW25113和E.coli DH10B一样,自身并不具备DNA磷硫酰化修饰特性,而在转化S.enteric dptBCDE后获得了Dnd表型。由此确认本研究以E.coli BW25113作为后续研究的基本宿主菌。本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采用PCR-targeting技术,成功构建了E.coli BW25113脱硫酶基因iscS的缺失突变株AXH034(E.coli BW25113△iscS),并对该菌种的特性和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突变株生长明显弱于野生菌株,生长速度减半,接种后3h进入对数期、16h进入稳定期,而野生株或用iscS回补的菌株进入对数期和稳定期分别只需要1.5h和8h。 将S.enterrica dptBCDE转化E.coli BW25113及其衍生株E.coli BW25113△iscS、E.coli BW25113△sufS和E.coli BW25113△csdA,分别鉴定宿主菌的Dnd表型,结果显示只有宿主E.coli BW25113△iscS失去了Dnd表型;再将E.coli iscS克隆,与S.enterrica dptBCDE共转化E.coli BW25113△iscS,使宿主的Dnd表型得以回复。证明E.coli中IscS参与DNA磷硫酰化修饰并行使DndA的功能。 将E.coli IscS的三个半胱氨酸定点突变为丙氨酸,然后分别用含突变碱基的质粒与S.enterrica dptBCDE共转化E.coli BW25113△iscS,结果显示只有C328被突变后不能回复宿主的Dnd表型,故确认C328是IscS参与DNA磷硫酰化修饰的活性位点。 文献报道,E.coli IscS参与铁硫簇的组装、tRNA的硫修饰、硫胺素和钼铁林辅助因子的生物合成等多条代谢途径,其直接受体包括IscU、ThiI、TusA和MoaD等,相关蛋白有IscA、IscX、ThiS、ThiF、Cya和MoeB等。为探知IscS参与DNA磷硫酰化修饰过程的受体蛋白或相关蛋白,我们将S.enterrica dptBCDE转化上述受体蛋白和相关蛋白的缺失突变株,检测各宿主的Dnd表型,结果显示上述基因的突变,均不影响S.enterrica dptBCDE赋予宿主的Dnd表型,说明E.coli IscS参与DNA磷硫酰化修饰的受体蛋白有别于其它硫传递途径。 细菌双杂交实验和Pull Down实验均证明IscS与S.enterrica DptC和DptE有相互作用,说明IscS的受体蛋白很可能是DptC或DptE。进一步将S. enterrica DptC中的六个半胱氨酸进行定点突变,检测被突变的质粒转化E. coli BW25113后对后者Dnd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DptC中C146、C262、C273、C280和C283位点的五个Cys与宿主的磷硫酰化修饰有关;结合S.lividans DndC为[4Fe-4S]蛋白的报道,推断 DptC也是一铁硫簇蛋白,前述五个半胱氨酸,其中一个直接参与磷硫酰化修饰,另外四个参与[4Fe-4S]铁硫簇的组装。而DptE中无半胱氨酸的存在,只能协助硫的传递。故本研究认为DptC很可能是E.coli IscS参与DNA磷硫酰化修饰的受体蛋白,而DptE是一伴侣分子或双链切口结合蛋白。 为进一步分离纯化各蛋白,进而研究其酶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常规基因克隆技术构建了E.coli iscS和S.enterica dpt基因的表达载体,优化了各蛋白的表达条件:IscS:20-30℃,10-12h,IPTG0.2mM;DptB:25-30℃,4-12h,IPTG0.2mM;DptC:18℃,8-18h,IPTG0.6mM,添加50μM Fe2+;DptD:25-30℃,8h,IPTG0.4mM,高产但可溶性差;DptE:18℃或更低,8-18,IPTG0.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