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庸》一书以人的道德性为基础建构了一种符合人性理想政治秩序。具体而言,子思主张人的道德性是政治的形上学基础,而道德性是从“天道”对于人的内铄而来,这种“内铄”即是“天命”。同时作为“天道”层面的道德性又是潜在的,其需要人通过政治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得以显现,并实现人道与天道的贯通。由于人的道德性是政治哲学的形上学基础,那么道德性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政治哲学的价值内涵,其价值内涵是以“诚”、“中”、“仁”三种重要的德性为主。“天道”的潜在性也意味着符合人性的政治仅处于“应然”层面,而非对于现实的描述,由于人的“气质之偏”导致的现实局限性以及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导致了政治的现实状况往往会向着违背道德性的方向发展。所以对于政治理想的实现而言,人能动地进行政治实践活动是必要的,特别是政治权力的拥有者来进行“尽性”这一具有能动性的活动。“尽性”是人使自身内在的道德性得以显现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参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个体都能够遵循自身的道德性来进行生活,也就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境界,这才是对于政治理想的真正实现。具体而言,子思主张首先需要“君子”进行“尽己之性”的活动,也就是率先使自身的行为遵循内在的道德性,并以此作为社会的表率,使民众得以纷纷效仿。然而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君子”的表率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政治权力的拥有者在完成“尽己之性”之后,再专门进行“尽人之性”与“尽物之性”的实践活动。这决定了政治价值理想的实现需要具体的连续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