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人”这一称谓源于医学,但论文中所提的“狂人”不完全是医学和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疯子”、“精神病患者”,倾向于把它看成一种文化现象,把握的是后现代语境中“疯癫”这一主题和意象,揭示作品中人物的疯癫被作者赋予的内涵。狂人的“疯癫”是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表达方式,体现的是狂人的精神诉求。作者通过塑造狂人形象,在文本中构建一种寓言式的表达方式,从中体认到作者或隐或显的思想立场。 俄罗斯文学中的狂人形象、俄罗斯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疯癫性”、边缘性、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悲剧意识、他们的入世和出世情怀)、俄罗斯的非理性文化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视阈。狂人是精神价值的载体,疯癫是追求精神价值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策略。论文探讨“疯癫”在俄罗斯文学中的诗学生成问题,即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赋予狂人的疯癫独特的精神价值,不同的俄罗斯作家通过自己富于个性化特征的创作赋予狂人形象精神价值。本论文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文学,揭示出俄罗斯文学中的狂人形象中蕴含着的俄罗斯文化的非理性特征和崇尚精神的价值取向。 俄罗斯文学中的狂人形象面貌迥异,他们的“疯癫”中透射出关注精神之维、崇尚精神和心灵的特点,基于此,按照“精神苦闷者”、“精神的抗争者”、“精神的探索者”这样一个有着内在主线、由低到高的层次,主要对19世纪、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狂人分类阐析、论述和评价,解析不同作家笔下同一类狂人的迥异面貌,把两位或者几位俄罗斯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果戈理、托尔斯泰,索洛古勃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进行比较论述,凸显出他们之间在某个方面的承继关系或者揭示他们对同一主题或类似题材不同的艺术处理方式。在对狂人形象的具体解析中,一方面,以科学的态度考察研究对象,对狂人进行医学、心理学的阐释,考察狂人疯癫的病理学因素;另一方面,论述不囿于医学、心理学的规定和理论,力争历史地、客观地考察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狂人形象,深入挖掘狂人疯癫的社会学因素,揭示不同作家艺术思维的个性特征、他们的创作心理以及思想立场,从中认识到俄罗斯作家精神世界的独特性——“疯癫性”:崇尚精神,追索终极价值,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和苦难意识、鲜明的批判意识、浓烈的普世情怀;正是“疯癫性”使俄罗斯作家选取“狂人”这一边缘人群并赋予他们积极的意义。进一步说,是独特的俄罗斯文化造就了俄罗斯作家精神气质的“疯癫性”特征。俄罗斯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的,而俄罗斯的非理性文化恰恰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狂人形象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