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根据其影像学表现、致伤特点和病理基础,可分为不同类型。绝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术式。手术方式可分为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手术。目的:本次研究观察早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6月-2008年3月本院共收治5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其中在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基础上,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12例。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60.2岁。12例患者伤后2小时-24小时内入院。12例患者均行X线,CT,MRI检查。X线,CT检查均未发现骨折脱位,所有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椎体前后缘或钩突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8例,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OPLL)4例,黄韧带肥厚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6例(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MRI检查示所有患者均伴有明显椎间盘突出,其中3节段突出2例,2节段突出4例,单节段突出6例。(合计C3-45节段C4-5 9节段C5-6 6节段)。该组12例患者均早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6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其中24小时内手术6例,48小时内4例,72小时内2例。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均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学会(ASIA)的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均获随诊,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1年行X线及CT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无椎间钛网或cage脱落,钛板及螺钉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后路手术未见再关门现象。部分病人术后行MRI检查,硬膜囊前后均无明显再压迫,椎管有效矢状径扩大。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ASIA分级,除1例患者术前重度损伤致完全性瘫痪,术后脊髓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2级别恢复。术前A级1例,B级8例,C级3例;术后A级1例,C级5例,D级5例,E级1例。结论:在椎管储备间隙消失或明显减少的基础上,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早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可以明显改善脊髓功能情况,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