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部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症的常见疾病,简称肩周炎,别称“冻结肩”、“五十肩”、“漏肩风”等。肩周炎的发生是因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初期以肩部疼痛为主;后期因关节粘连以致肩关节活动功能出现障碍为特点。肩周炎患者在病重期间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及行动不便,故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以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备受疼痛的煎熬。所以如何有效地缓解疼痛及接除肩关节粘连,通常是治疗疾病首要的目的。故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于通过观察热熨配合理筋法、单纯热熨和单纯理筋三种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对比三组在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肩关节活动度和肩部肌力四个方面的变化,以证明热熨配合理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性,并提供治疗本病的最佳疗法与疗效新的思路及临床依据。方法: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医研究中心和医诚医务所为本次试验研究的实施地方,共收集90例病例,病例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纳入符合肩关节周围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并按照实际人数比例,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治疗组:热熨配合理筋组;对照组:热熨组和理筋组。三组统一每周进行3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一天,3次治疗为一疗程,共三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肩关节疼痛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肩关节活动度和肩部肌力五个方面进行评定,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治疗前对比: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三组的临床疗效均与志愿者的性别、年龄、种族差异无关,具有研究可比性的情况下,研究对比出热熨配合理筋组总体疗效高于两组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二、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比较:在治疗组和两组对照组的自身治疗前和治疗疗程结束后Constant-Murley肩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疗程结束后在互相比较下,热熨理筋组与热熨组和理筋组组间肩功能评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此表说明,热熨理筋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三、临床疗效综合评定:热熨理筋组:热熨理筋组:治愈4例(13.33%),显效16例(66.66%),好转10例(33.33%),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热熨组:治愈1例(3.33%),显效12例(40%),好转17例(56.66%),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理筋组:治愈3例(10%),显效13例(43.33%),好转14例(46.66%),无效0例,总好转率为100%。三种治疗方法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均有效。但显效率则说明对比出热熨理筋组对改善肩功能疗效优于单纯热熨组和理筋组。四、检验统计对比三组疗效分差:ANOVA检验统计后发现治疗前对比治疗3次后三组之间的恢复进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对比治疗6次后、治疗6次后对比治疗9次后和治疗前对比治疗9次后,三组之间的恢复进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1)热熨配合理筋组与热熨组疗效分差对比:统计结果显示热熨理筋组与热熨组在治疗前对比治疗3次后的恢复进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对比治疗6次后、治疗6次后对比治疗9次后和治疗前对比治疗9次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热熨配合理筋组的疗效优于热熨组。(2)热熨配合理筋组与理筋组疗效分差对比:统计结果显示热熨理筋组与理筋组在治疗前对比治疗3次后的恢复进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次后对比治疗6次后、治疗6次后对比治疗9次后和治疗前对比治疗9次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熨配合理筋组的疗效优于理筋组。(3)理筋组与热熨组疗效分差对比:统计结果显示理筋组与热熨组在治疗前对比治疗3次后和治疗3次后对比治疗6次后恢复进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次后对比治疗9次后和治疗前对比治疗9次后的恢复进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理筋组的疗效优于热熨组。分差对比的结果说明热熨理筋组的疗效优于热熨组和理筋组,理筋组的疗效优于热熨组。结论:热熨配合理筋法、单纯热熨法及单纯理筋法对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患者均有效,但热熨配合理筋法的疗效较为显著,在于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更为明显。热熨配合理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热熨法及单纯理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