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弊病凸显,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29省市进行聚类分析,再对分组后的地区进行环境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这样既满足经济社会演化的“各态遍历假说”理论,也更接近“同质”假定,得出的结果可以更加真实可靠的反应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演变阶段、演变路径,以及个别地区存在的特殊性等。这对研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从影响机制上分析了经济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在实证研究方面,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除西藏、海南之外的29省市进行了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将其分为了五组,然后对分组地区进行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计量分析及比较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及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适合所有地区的固定关系模式,EKC假说只是一种个体现象,而不是必然规律,不同地区的经济—环境关系可能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经济曲线大部分都不为倒U形,而呈现倒N型、单调递增型等关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曲线关系,同一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不同地区也表现出了经济环境关系演变的特殊性。第二,从短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呈现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政府行为影响所致;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环境质量的总体走势为先逐步恶化,后缓慢改善的倒U型趋势。但是笔者认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是由于经济增长本身决定的,而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与人口素质的提高所共同决定的,这有别于传统的EKC理论。第三、就实证研究而言,对同一地区采用不同的计量研究方法、不同的指标不同时间段的数据,所得出的实证结果也可能出现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