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烟台市蓬莱龙湖产区酿酒葡萄品种‘蛇龙珠’为试材,研究不同时期铺膜、摘叶等管理措施对其果实和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为烟台产区选择简单经济高效的栽培措施改善果实及酒品质提供生产实践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对果际微气候的影响:花期铺膜+摘叶和花期铺膜处理均增加了果际周围太阳辐射强度及紫外光照强度。在转色初期对紫外光照强度的影响显著,花期铺膜+摘叶的紫外光照强度能够达到33.4μM·m-2·s-1比对照组(常规管理:不铺膜也不摘叶)提高125.93%,花期铺膜提高程度相对较小,转色期时相比对照组的紫外光照强度提高30%左右。在转色期花期铺膜+摘叶的平均太阳辐射强度比对照增加148.16%,花期铺膜比对照增加38.12%。2.不同处理对叶片光合特征的影响:花期铺膜处理和铺膜+摘叶处理均不同程度增加了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了胞间CO2浓度。其中花期铺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可达对照组的1.11倍,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9.47%、20.70%。3.不同处理对成熟果实品质的影响:处理中铺膜和铺膜+摘叶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果实中花色苷的含量,其中花期铺膜、花期铺膜+摘叶、转色期铺膜+摘叶分别是对照组的1.27倍、1.26倍和1.20倍;花期和转色期铺膜+摘叶均提高了果实中总酚和单宁的含量,总酚分别提高了19.91%和24.01%,单宁分别提高了14.37%和21.56%。4.处理对花色苷合成过程中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对葡萄果皮中合成花色苷的VvPAL、VvCHS、VvF3H、VvDFR及VvUFGT进行荧光定量PCR的检测。花期铺膜+摘叶在转色期时VvPAL、VvF3H及VvDFR这四个主要的结构基因的相对含量远高于对照组的34%、37%及49%,并且到转色完成VvPAL、VvCHS及VvDFR基因均呈现上调表达,促进了花翠素类花色苷的合成。5.不同处理对成熟果实的花色苷单体种类及含量的影响:2018年处理组和对照组花色苷单体的种类均为12种;2019年处理组果实中的花色苷检测种类比2018年增加12种,其中处理组比对照组种类多12种。处理组均提高了基本花色苷单体的含量,尤其是提高了二甲花翠素-3-O-葡糖苷单体的含量,其中花期+铺膜处理的含量最高为162.52 mg·Kg-1,比对照组增加87.43%。花期铺膜处理的花色苷酰化程度相对较高,2018年和2019年的检测中酰化程度均达到了58%以上。6.不同处理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的影响:不同处理会提高酒体的色度,其中转色期铺膜+摘叶的色度值差别最大,是对照组的1.49倍;不同处理对色调和单宁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处理提高葡萄酒中总酚的含量,其中转色期铺膜+摘叶的总酚含量达302.72 mg·L-1,是对照的1.24倍;花期铺膜+摘叶处理花色苷含量比对照组提高了42.17%;花期铺膜处理显著增加了葡萄酒中类黄酮类和花青素类酚单体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19倍和1.40倍。7.不同处理对葡萄酒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影响:在2018年不同处理对葡萄酒中香气种类影响不大,对香气中的各重要的组分含量影响较大。尤其是花期铺膜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挥发性脂肪类、C13-降异戊二烯衍生物、萜烯类及芳香类香气的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33倍、1.51倍、1.35倍及1.50倍。其中有橙花香气的橙花叔醇和4-乙基苯酚高于对照组的130%以上,具有果香花香的乙酸异丁酯、辛酸甲酯和具有紫罗兰花香的β-紫罗兰酮的含量均比对照组高50%以上;2019年花期铺膜+摘叶处理显著增加了葡萄酒中挥发性脂肪族中正己醇和癸酸乙酯等的含量分别高达对照组的59.08%及67.36%,芳香类香气物质的总含量是对照组的1.73倍,尤其是有蜂蜜及玫瑰花香的苯乙醇含量是对照组的1.6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