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意义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转子间部分主要为松质骨,血运丰富,骨折常伴有大量出血。氨甲环酸是临床上常用的止血药物,对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评价术中静脉滴注和局部灌注两种不同的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给药方式对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止血效果及围手术期安全性,为氨甲环酸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材料与方法收集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8年1月自2019年7月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间新鲜不稳定型骨折105例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上述患者均采取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即静脉注射组、局部灌注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患者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氨甲环酸给药方式,静脉组:皮肤切开前30 min给予静脉输注1 g TXA,术后3 h,再次通过静脉途径输注1 g TXA。局部组:手术切口关闭后在创腔局部灌注2 g TXA。对照组:不使用TXA。将3组患者术中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输血率进行对比;同时对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的表达水平进行监测;记录3组患者发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上述资料进行归纳汇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689.6±120.5)m L、(707.7±115.5)m L、(920.8±110.9)m L,隐性失血量(584.5±47.5)m L、(596.5±43.8)m L、(788.5±41.7)m L。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05.5±42.5)m L、(111.5±43.8)m L、(108.5±41.7)m L,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治疗组、局部治疗组、对照组输血率为分别为11.1%、13.3%、36.9%,与对照组相比,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输血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 h、1 d、2d及3 d时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沉水平均逐渐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更多(P<0.05)。(3)静脉治疗组和局部治疗组DVT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PE。结论(1)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及局部创腔灌注均可明显降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显性失血降低不明显。(2)人工股骨头置换中局部应用2 g TXA不能达到静脉应用2 g TXA相同的止血效果,若预期达到与静脉应用TXA相同的止血效果,可能需要局部应用更高剂量的TXA。(3)TXA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