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用Fe-3%Si合金作实验材料,研究了Fe-3%Si合金退火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和织构,晶界特征分布,并就小形变量轧制对晶界特征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实验研究。
研究了不同成分的Fe-3%Si合金经过不同工艺处理后的情况,结果表明:经过同样的热轧退火、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和最终退火后3#样品更易获得高覆盖率的立方织构;对相同成分的样品(4#)在1050℃进行不同时间退火后,发现CSL晶界数量与退火时间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增加或减少的线性关系。
用EBSD技术做出样品退火过程中织构极图、反极图、OIM图、晶界特征分布图和晶界重构图等,研究分析发现,立方织构的形成不仪与HE晶界有关,还与CSL晶界有关,CSL晶界中的∑7晶界在二次再结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HE晶界同样也对二次再结晶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并提出CSLHE晶界模型(coincident site lattice-high energy model),认为二次再结晶过程中,立方取向晶粒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集中的立方织构,是因为这两种晶界协同作用的结果。在通过二次再结晶获得立方织构的过程中,HE晶界起到阻止不利取向晶粒的异常长大,而低∑重位点阵晶界尤其是∑7晶界起到促进有利取向晶粒的异常长大,在这两种晶界相互协同作用下,(100)[001]取向的晶粒便能发生异常长大,并最终发展成为集中的立方织构。另外,小形变量轧制能提高低∑CSL晶界数量,并能提高∑7晶界比例,同时降低∑5晶界比例,但提高和降低的幅度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