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动”到“观念”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bear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本文标题所表明的,本文所研究的对象是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基本范畴和转型,是那些作为“单元观念”的“理论范畴”,比如客观性、前卫、观念、身体、媒介和行为。这些范畴产生的体系是研究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本文的基本方法是将对这些理论范畴的研究放在写作、批评、争论、展览和社会政治运动的情境中研究:研究不同区域、类型的艺术家在艺术样式的变化、冲突和革命或者博弈发生前后,使用、同意或拒绝过什么概念。除了前面总结的艺术理论产生的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冲突和革命或者博弈还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对于前卫艺术家的影响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异、二战刚结束时欧美之间的文化彼此认同和想象、文化冷战导致的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60年代末期美国和欧洲同时发生的貌似国际共运的反权威运动;涉及到艺术制度方面,则包括各种博物馆和机构的兴建、私人收藏和现代画廊的兴起、独立策划人和展览乃至由此导致的整个艺术生产和交易模式的变化等等。因此在此框架下,1950—1970年期间艺术制度前所未有的变化则构成了本文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而这些在目前关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中是很少涉及的。在本文中,我试图疏理出现代主义艺术的两个传统:形式主义和前卫精神,同时解释它们来源,彼此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1930—1940年代发生分离。沿着这个脉络,我将证明前卫精神如何在本文所论述的时代被传承下来,并导致了在晚期资本主义或者消费社会艺术的变革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我还将解释形式主义的理论如何在自身的推演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从视觉性转向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主体性、作品视觉性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对于观念性在当代艺术中重要地位的促成,并由此折射出在当代情境中对于媒介、观念、社会意识、艺术体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其他文献
法律与司法体系作为上层建筑是与其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因此,在废除死刑的过程当中民意是首先要考虑的。那么,中国民意到底对该问题看法如何,面对各种看法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正>在大谈"以人为本"、"学生为本"的新课改浪潮中,人们更多地把教学研究的焦点定位在学生的"学"上,而很少关注教师"教"的问题。这种"有教无管"、"有教无法"的现实只能使教学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并能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已成为当前一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关注点。本文就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就
<正>一、导语激趣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关于乡愁的描写:在余光中的诗歌里,乡愁是"长江水",是"梨花白",是"海棠红",是"腊梅香";在席慕容的诗歌里,乡愁是"一枝清远的
<正>【课例实录】师:这节课上,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但是仔细看屏幕,好像有一个人你不太陌生。大家在初中或者小学时曾学过他的一首诗,还记得吗?叫什么?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众多新开发商的涌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所呈现出来的形势对开发商而言并不乐观,市场需求量及消
本文首先从纵向上梳理马克思跨越论的思想轨迹,通过研读文本,深入当时的历史语境,努力复现马克思主义跨越论的历史原像。在这里,重点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公社的跨越论研
我国目前正兴起一股郊野公园的建设热潮,从政策文件到学术研究均对郊野公园投入了较高的重视。有人提出需要对此股建设热潮进行冷思考,对什么是郊野公园提出了质疑。本文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