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范围北至措勤县-边坝一线,南至国界线,措勤以东,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西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主体横跨冈底斯地层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喜马拉雅地块。研横跨两个地层大区,滇藏地层大区和印度地层大区,主要位于滇藏大区。本文梳理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沉积岩石组合类型,总结沉积岩石组合特征,进而对印藏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得到以下认识:(1)研究区沉积岩石组合共有24中岩石组合,其中陆相岩石组合5个,海陆交互相岩石组合2个,浅海相岩石组合8个,台地相岩石组合4个,半深海相2个,深海相3个。(2)在奥陶纪-志留纪,冈底斯带和喜马拉雅带,均发育台地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且厚度不大,中部发育曲德贡变质岩组和马布库变质岩组,原岩为巨型的半深海砂板岩,显示喜马拉雅带北部和冈底斯南部,可能存在深水陆棚或陆坡环境,雅鲁藏布江东段可能是一个深水海盆。(3)在泥盆纪-中三叠世,冈底斯带具有明显的沉积分带,在冈底斯北部为浅海相、台地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中部发育浅海火山岩-碳酸盐岩组合,南部发育半深海砂板岩(浊积岩-等深积岩)组合、深海含蛇绿岩砂板岩(浊积岩)组合。雅江带南部发育浅海相、台地相、台盆相碎屑岩-灰岩组合,夹中基性火山岩组合,具有明显的沉积分带性,整体显示:喜马拉雅带发育被动大陆边缘。在冈底斯带出现火山弧、弧前盆地,显示在南冈底斯北缘存在松多洋板块。(4)晚三叠世-白垩纪,冈底斯带北部出现浅海、台地、半深海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中部为岛弧火山岩-碎屑岩,火山岩南部为浅海、台地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再向南,为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雅江带发育半深海相碎屑岩、深海含蛇绿岩砂板岩(浊积岩)组合,代表的洋板块火山-沉积组合,喜马拉雅带南部为浅海、台地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北部为台地相,台盆相、半深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从沉积岩石组合分带性可以看出,研究区从北向南依次为,冈底斯带整体为活动陆缘,冈底斯带北部发育弧前盆地,向南为火山弧环境,中部为弧间盆地环境,再向南发育火山弧环境,雅江带发育大陆斜坡环境和洋板块,喜马拉雅带为被动大陆边缘的陆棚环境。(5)在古新世到始新世,冈底斯带发育河湖相碎屑岩组合,雅江带东部隆起,沉积间断,西部仲巴附近存在半深海相、深海碎屑岩。喜马拉雅带江孜-岗巴-吉隆呈片状的浅海相、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印度-亚洲碰撞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冈底斯带隆起,雅江带为残留洋,喜马拉雅带为前陆盆地环境。(6)在渐新世-第四纪,研究区海相环境结束,冈底斯带形成大量陆相河湖相沉积,为断陷盆地环境,喜马拉雅带形成大量河湖相、水下扇碎屑岩,为印度板块前陆盆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