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作为淡水资源重要的载体,为淡水水生生物提供了重要的生存环境。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云南湖泊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生态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如富营养化、水生植被退化、土著鱼类消失、水位下降等。部分湖泊由于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功能明显退化甚至发生稳态转变。在多重环境压力的胁迫下,对云南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急需我们对湖泊系统的重要组分开展生物地理分布与群落结构响应模式的系统研究。枝角类是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湖泊食物网的中间环节,在湖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湖泊生态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同时由于具有几丁质结构能较完整的保存在沉积物中,已成为古湖沼学与古生态研究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提取云南25个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记录的枝角类信息,运用相关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系统识别了枝角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群落构建的环境驱动因子,对滇东南和滇西北两个区域枝角类群落组成的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同时对枝角类多样性及象鼻溞个体大小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枝角类群落的地理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海拔、湖泊水深和营养水平是驱动云南湖泊枝角类群落空间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独立解释了枝角类群落变化的22.1%、8.7%和3.9%。溶解氧、pH、钙离子、As等也对枝角类群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2)滇西北和滇东南湖泊中枝角类群落差异显著且导致差异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滇西北湖泊中枝角类的群落结构组成和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水深梯度的影响,而滇东南湖泊枝角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总磷、砷和湖泊水深。二者体现了不同的驱动过程,滇西北更多的受自然因素控制,而滇东南以人类活动驱动过程为主。(3)枝角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明,滇东南α多样性指数略高于滇西北,β多样性滇东南低于滇西北。多样性与海拔、pH、水温等呈显著相关关系。(4)滇东南地区的象鼻溞两个物种B.longispina和B.longirostris的触角长度显著大于滇西北湖泊中的触角长度,由海拔主导的温度差异可能是导致两个区域象鼻溞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