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进入退出问题一直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实业界人士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关键是对产业内不同策略群组的选择问题,而且,已经成功进入的企业还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在不同策略群组间进行流动。 鉴于此,作者沿用凯夫斯和波特的观点,将进入壁垒的既念进行一般化处理,把进入范围扩大到包括不同策略群组间的流动。论文从分析企业间盈利水平差异着手,以企业在流动过程面临的种种流动壁垒及其影响为主线展开分析,并对中国的两大典型行业——啤酒行业和彩电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企业必须在流动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战略定位,而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制度性流动壁垒是我国政府的重大任务。 整个论文的基本线索是:为了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必须对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等作出分析判断,并决定自己的经营战略;由于企业的判断不同,会导致企业选择的战略也不一样,根据企业采取的战略,可以把同一产业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策略组;我们假设不同策略群组的企业盈利水平不同(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此观点),那么,在进一步扩大盈利水平的动机下,企业有在不同群组间进行流动的意愿,这时,企业能否顺利流动,完全取决于不同策略群组的流动壁垒的大小,这些流动壁垒既有源自企业的策略行为,也有源自政府的制度牲壁垒。 沿着这一分析思路,全文共分六章展开论述(导论和五章正文)。文中的主要结论有: ①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的角度出发,都应该重视对企业流动及流动壁垒问题的研究,这对现阶段的我国企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企业能否流动取决于流动意愿及面临的流动壁垒大小,并不是所有处于劣势的企业都有流动的意愿; ③在流动壁的影响下,在位企业和劣势企业(潜在流动者)的策略行为不同:前者往往会为了阻隔对手而主动设置一定的策略性壁垒,而后者则考虑如何突破各种壁垒以顺利流动; ④对我国典型产业的实证发现,我国企业流动中面临的主要是制度壁垒,而在位企业往往既无动机又没有能力主动设置策略性壁垒; ⑤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盈利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流动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准确定位; ⑥减少制度性流动壁垒是我国政府的一大任务,特别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作者建议部分国有垄断行业应该率先对内开放,以保证提高这些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