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晶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矿物之一,其内部含有丰富多样的固体包裹体。这些包裹体使得水晶不仅具有了美学收藏价值,也使它成为研究热点。水晶矿床成因类型很多,且各自有其对应的特征包裹体。结合已有研究,对水晶不同的矿床成因类型,进行了探讨与划分,并对其与固体包裹体种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伟晶岩型、热液型等不同水晶矿床对应的特征包裹体。云母、电气石等主要出现在伟晶岩成因的水晶中;黄铁矿、辉锑矿等硫化物主要出现在热液成因的水晶中;针铁矿、赤铁矿主要出现于紫晶中。对收集的水晶标本进行了显微镜下观察和激光拉曼测试,主要对其中的金红石、赤铁矿、水晶、电气石、石榴石、绿泥石、阳起石、天蓝石、固态沥青9种固体包裹体的形态、分布、形成机制进行了描述与研究。其中天蓝石在含包裹体水晶中尚属罕见。然后对水晶中的固体包裹体从矿物种类、形成温度、矿物组合和颜色形态四个方面做了总结。对来自巴西的水晶标本BQ1分离出的金红石矿物,通过SIMS二次离子质谱仪进行了U-Pb同位素年龄测定,得到平均年龄582±20Ma。Zr含量温度计测定的金红石结晶温度为~483℃/~515℃,通过与文献中金红石封闭温度的对比分析,认为测出的同位素年龄更倾向于代表其形成年龄,这与巴西重要的产水晶伟晶岩区的S型花岗伟晶岩形成年龄基本一致。通过电子显微探针进行微量元素测试,得到的Nb、Cr含量指示金红石源区为变泥质岩,与巴西S型花岗伟晶岩由变沉积岩(泥质岩为主)熔融形成一致。以上研究充分说明了对水晶中包裹的金红石进行地球化学分析的可行性,为宝石包裹体的研究增加了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