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粉供需严重不平衡导致水产配合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寻找合适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确定人工配合饲料中最佳的植物蛋白替代水平,对促进水产养殖动物营养需求的研究以及水产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水产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经济鱼类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为实验对象,豆粕为替代鱼粉的植物蛋白源,共设计了2个实验,分别探讨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及在豆粕替代的基础上添加外源性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生长、形态学指标以及体组成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点篮子鱼生长、体组成等指标的影响以寻求点篮子鱼人工饲料中最适的豆粕替代比。本实验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鱼油和豆油作为脂肪源,设计了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替代比(豆粕蛋白:鱼粉蛋白)依次为0%(P1)、20%(P2)、35%(P3)、50%(P4)、65%(P5)、80%(P6)。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2尾个体(初始重为10.25±0.36g)。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豆粕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无影响(P>0.05)。P2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四组豆粕替代组(P<0.05),但与P1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日摄食量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P1组和P2组的饲料系数最小,显著小于P6组(P<0.05)。当豆粕替代水平从20%增加到80%时,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P<0.05)。各个处理组之间的脏体比和肠脂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肝体比逐渐下降,其中P4、P5、P6三组肝体比显著低于P1、P2组(P<0.05)。各组间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均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P1组肌肉和肝脏中的粗蛋白含量均最低,显著低于豆粕替代组(P<0.05)。当豆粕替代水平从20%增加到80%时,各组间肌肉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P6组肝脏粗蛋白含量最高,且与P4组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与其他四组差异明显(P<0.05)。随着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显著影响了各组间肝脏水分、肝脏粗脂肪含量(P<0.05),其中P1组的肝脏粗脂肪含量最高,P6组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其余四组与P1、P2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基于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两项指标与饲料豆粕替代水平的折线模型得出,当豆粕替代水平在18.92%~19.13%左右时点篮子鱼可获得最佳生长。(2)为研究补充外源性氨基酸能否提高点篮子鱼对豆粕蛋白的利用,配制4组氮能比相同的实验饲料,依次为D1(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0%)、D2(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65%)、D3(在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65%的基础上添加0.68%蛋氨酸)和D4(在豆粕替代鱼粉含量为65%的基础上添加1%牛磺酸)。所有测试饲料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作为糖源,鱼油和豆油作为脂肪源。每组实验饲料设置3个重复组,每个重复放养22尾初始体重为10.23±0.33g的幼鱼,持续养殖8周。实验结果表明:在豆粕替代水平为65%的基础上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的存活率无影响(P>0.05)。增重率、饲料系数、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日摄食量等指标在全鱼粉饲料组和豆粕替代饲料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增加了豆粕替代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饲料系数和日摄食量随着蛋氨酸、牛磺酸的添加有下降趋势,但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四个实验组之间脏体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豆粕替代饲料中添加蛋氨酸显著降低了点篮子鱼肝体比(P<0.05),而添加牛磺酸则显著降低了点篮子鱼的肠脂比(P<0.05)。四个实验组间全鱼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均无明显差异(P>0.05)。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肌肉水分、粗蛋白以及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蛋氨酸的添加显著提高了点篮子鱼肝脏水分和粗蛋白含量(P<0.05),牛磺酸的添加只显著提高了点篮子鱼肝脏粗蛋白水平(P<0.05)。在65%豆粕替代比的饲料中添加蛋氨酸、牛磺酸对点篮子鱼肝脏粗脂肪无明显影响(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