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一个村庄1949年以前土地改革运动的研究,从生存安全视角探讨政治形势对于村庄各阶层在运动中行为选择的影响。笔者认为,土改时的安全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和政治控制程度。在共产党控制力量雄厚的老解放区,土改进行的相对彻底,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对于地主恶霸也敢放手斗争,运动成效高。而在共产党政治控制程度薄弱的边沿地区,国共激烈交战,政权更迭频繁,斗争形势尚不明朗,土改进行的十分仓促且不彻底,运动中农民畏首畏尾,参与斗争的积极性相对不高,而地主、富农却可以从中斡旋,以减少自己的人身财产损失。 本文所研究的村庄正是处于国共势力夹缝状态的村庄,基于对当时政治形势和自身处境的判断,村庄各阶层各自在自己的选择空间中进行着行为策略的选择,村民各阶层微观的行为选择和互动最终构成了村庄土改运动的最终面相。对于地主、富农而言,土改是对其多占的土地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革命运动,他们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但是因为当时作为地主富农利益代表的国民党军队势力未被消灭且随时准备反攻,因而地主富农们并未在土改中失去全部筹码,相反,由于革命形势严峻,工作队土改政策放宽,加上农民们的恐惧退缩,地主富农们无论是在运动之初闻风而逃,还是选择留在村庄积极斡旋,藏匿财物、博取同情、散布谣言或者与工作队消极合作,策略的有效性都极大提高,减少了自己在运动中的损失。与地主、富农们因为革命形势而使得行为策略的选择空间扩大、行为策略有效性提高相反的是,贫雇农和中农却成了运动中缩手缩脚,保守退缩的一方。因惧怕国民党反攻和地主富农们的打击报复,中农们显得更加保守,他们在运动中左右逢源、见好就收、处处保守退让;贫雇农们则对积极动员他们的工作队员不理不睬、畏惧退缩、甚至装傻充愣、同情地主、拒绝接受土地和财物。革命形势紧张严峻,地主富农们得寸进尺,中农、贫雇农的畏惧退让,最终使得该村庄的土改进行的仓促而不彻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本文研究结论是,国共拉锯对峙、动荡不安的生存环境,早已为村庄的土地改革运动框定了背景,也相应的限定了村庄各阶层的行为选择空间,村民们身处运动中,基于对形势和处境的判断,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行为策略,这些选择最终构成整个村庄土改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