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每年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不容忽视。城镇化与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关系,目前我国对城镇化与地质灾害关系的研究暂还停留在较为宏观的层面,缺乏两者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本文在分析归纳城镇化与地质灾害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城镇化与地质灾害耦合模型的构建,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诠释了两者的耦合关系。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基于灾害经济学,提出了城镇化与地质灾害之间不仅存在普遍认识的负向作用关系,还存在正向影响作用。城镇化活动促进人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而有效防控地质灾害,城市规划与地质灾害的结合,可以有效推动城镇化的持续发展。(2)通过运用DEA-Malmquist方法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效率评价,发现地质灾害高发省份如西藏、四川等,地质灾害防治投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全国防治效率总体呈现两极化趋势。此外,地质灾害防治效率的增长主要是由防治投入的规模增长引起的,说明我国对地质灾害防治投入的重视,尤其是对重点地区的重视,取得了良好成效。(3)通过方法优选,本文基于熵权-TOPSIS方法以及耦合协调度公式构建了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模型,选择了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地质灾害危害、地质灾害防治以及人口、经济、社会以及空间城镇化等要素作为模型相关变量,以期定量分析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4)对城镇化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析两者的总体评价值、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发现两者的协调发展状态逐渐改善。随后用CAD软件绘制31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图,不仅印证了两者关系的时间演变规律,还发现存在着一定空间特征,即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普遍高于中部和东部,且上升状态由西部逐渐向其他地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