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贯穿于人类的发展历程之中。课堂交往是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交往形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交往活动,具有目的性、主体间性、多媒性和互补性。这一交往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尤为重要,是缘于课堂交往是有效感染学生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内化”理论知识都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当前“思政课”课堂交往问题多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交往理论基础上研究“思政课”课堂交往,符合本学科教学实践的需要,探索提高课堂交往质量的方法有益于解决现实问题。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交往概述。课堂交往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和形式是研究“思政课”课堂交往的基础,“思政课”课堂交往除具备上述特点外,还具有意识形态性、复杂性、情感性。第二部分:课堂交往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宏观上对课堂交往具有指导意义;哈贝马斯的语言交往对于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流沟通有启发价值;雅斯贝尔斯的交往教育理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于解决课堂交往实际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思政课”课堂交往存在的问题。课堂交往主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主体单向倾斜、参与主体片面化和主体缺乏教育中介理念;教育中介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交往内容脱离生活、交往方式单一和缺失情感中介;教育环境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超大班型和“秧田式”座位摆放以及精神环境缺失。第四部分:“思政课”课堂交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共分析四点原因: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教育主体交往的欠缺;课堂交往内容远离生活;班级授课制产生的问题。第五部分:完善“思政课”课堂交往的对策。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双主体交往意识;合理运用教育中介;有效开发教育环境完善课堂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