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政政策作为我国政府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领域重点探讨的政策话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并面临政府债务规模扩大、财政政策延续性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作用,是当前政府和学界所关注的焦点。财政政策规则对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能力和稳定政府债务规模具有重要影响,财政政策规则的经济含义依赖于所研究的政策工具组合及其对经济系统的内生反馈机制。本文在一个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内,通过引入六类财政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调整对政府债务规模的内生反馈机制、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机制、财政支出主动对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进行逆周期调整的机制、政府融资机制、决策时机等,拓展了当前财政政策规则问题的分析维度。基于我国1996年1季度到2015年3季度的实际观测数据,对刻画我国财政政策规则的模型参数进行贝叶斯估计,具体分析财政政策规则作用于宏观经济系统的动态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我国财政政策调整存在规则性,且具有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1)决策时机上,税收政策根据上一期政府债务规模进行调整,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根据上一期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进行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根据当期产出缺口及时调整。(2)政策敏感性较低,采取弱自动稳定器规则和不完全盯住税率规则,财政政策冲击的延续性位于0.5-0.7之间,属于中等水平,财政支出对产出缺口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对通货膨胀缺口的敏感性。(3)收缩阶段,税收政策对政府债务规模的敏感性降低,政府更倾向于采取盯住税率的规则即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为刺激性财政政策筹集资金;政府投资性支出对产出缺口的敏感性增强,政府更偏好于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的方式刺激经济复苏。 税收政策规则影响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债务融资机制下财政支出在短期内更有助于刺激产出增加,中长期内税收融资机制下直接税融资相比于间接税融资方式对私人投资的伤害更大,间接税融资对私人消费的挤出效应更大,直接税融资方式在中长期内的产出效应更明显。同时,流动性约束占比变化会影响不同融资机制下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体现为财政支出冲击对私人投资、总消费以及流动性约束者消费的挤出效应随流动性约束占比提高而不断降低。 财政支出规则影响政府债务扩张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债务扩张何时挤出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取决于刺激性财政政策的工具组合以及政府通过何种方式为财政支出融资。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消费税和降低劳动收入税对私人消费的挤入效应更大。不同类型的正向政策冲击在响应初期表现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而后则挤入私人投资。政府消费性支出、政府投资性支出、消费税的正向冲击作用下,私人投资的响应轨迹发生逆转的持续时间最长,资本收入税的持续时间最短,降低劳动收入税和资本收入税在响应后期挤入私人投资的力度更大。同时,货币政策偏好将影响私人投资偏离稳态的幅度和恢复到稳态的速度,但不会改变私人投资的动态响应方向。在资本收入税降低的情形中,保持货币政策对产出缺口较低的敏感性以及对通货膨胀缺口较高敏感性,能够逆转冲击初始期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我国财政政策规则的政策效果分析。从稳定效果来看,当前财政政策规则的产出稳定效果较好,就业和物价的稳定效果较差,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容易引发通货膨胀现象。不完全盯住税率和弱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规则不能同时兼顾稳定产出和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从刺激效果来看,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和降低资本收入税对产出的刺激效应更明显,降低劳动收入税有利于提高就业。进一步的政策模拟结果表明,自动稳定规则的强弱程度对政策稳定效果的影响不大,强盯住债务规则即通过税收融资方式为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筹集资金时,不利于政策稳定目标的实现,当前不完全盯住税率规则即通过债务融资方式筹集资金时,更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保持财政支出政策适度的延续性有利于刺激产出增加,提高就业水平。自动稳定规则的强弱以及单纯的决策时机调整对支出类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影响不大。如果融资方式和决策时机同时调整,将对财政政策规则的稳定效果和刺激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 消息冲击视角下财政政策规则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结论表明,无论是技术还是财政政策类消息冲击的引入并未对当前财政政策规则产生明显的影响,参数估计结果的差异不足以改变当前财政政策规则,这说明目前公众对于未来各种冲击的预期,还不足以影响财政政策的调整方式,预期管理在当前的政府宏观调控中并未发挥实质性作用。植入消息冲击的系统模型能够导致产出、投资、消费、就业这些总量宏观经济变量呈现共动性特征,表明我国存在预期驱动的经济周期波动。技术冲击的消息期限变化对经济系统中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公众预期到单个消息冲击和预期到复合消息冲击时,财政政策规则的宏观经济效应存在差异。 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稳定政府债务规模和提高财政政策宏观调控效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