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前明显提高,饮食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而由此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则逐年上升,目前已经跃居各病之首。究其原因,则大多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所导致,而由此所导致的并发症已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在颈部血管的病理表现,其发病将直接影响脑血管血液循环,能够导致脑缺血甚至脑萎缩,而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脱落又可造成的脑栓塞,由此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诸多隐患。因此,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成为目前临床迫切的需要。内皮脂肪酶(EL)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促AS酶,它属于甘油三酯脂肪酶基因家族,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研究发现,EL可以促进单核细胞及脂蛋白在血管内皮下积聚,参与影响高密度脂蛋白代谢进而使血管壁中胆固醇外流减少,因此其与AS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是一种依赖于Ca+/钙调蛋白并能促使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能够使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从而使皿管内皮细胞收缩及张力增加,导致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加大,进而使炎细胞及脂质等易于渗入血管内皮并沉积,从而导致AS的发生。因此,本实验旨在从蛋白及基因的水平研究EL及MLCK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二者在不同性质斑块中的表达差异,分析二者的病理关系。以期初步探讨二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致病机理。材料及方法:收集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6岁。所有病例术前均有短暂性脑缺血(TIA)病史,并经彩超诊断征实。同时选取20例脾切除术后脾动脉标本作为对照组,术前均排除动脉硬化、全身炎性疾病、肿瘤等病史。所有实验标本均经家属同意用于科学研究。所有标本手术收下后,液氮罐保存,备用。根据术前颈部彩超诊断标准和术后对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两组,即稳定性斑块组(20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20例)。20例正常脾动脉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及正常动脉组织中EL、MLCK蛋白及mRNA的表达;统计学分析:本实验结果采用SPSS17.O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EL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均有较强表达,而在对照组中有少量表达,其染色阳性部位主要见于炎性细胞,定位在细胞质。其在不稳定性斑块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1)及对照组(P<0.01),且稳定性斑块组染色强度也高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三者均有统计学差异(F=81.239,P<0.01)。2.MLCK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也均有较强的表达,其染色阳性部位见于炎性细胞的细胞质。在不稳定性斑块组染色强度最高,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1)及对照组(P<0.01),而稳定性斑块组染色强度也高于对照组(P<0.01).单因索方差分析发现三者均有统计学差异(F=1243.806,P<0.01)。3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L及MLCK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强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稳定性斑块:r=0.667,P<0.01;不稳定性斑块:r=0.732,p<0.01),而二者在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则无相关性(r=0.101,p=0.672)。二.RT-PCR结果:1.ELmRNA在不稳定性斑块组中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1),而稳定性斑块组表达量又高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三组之间表达均有差异(F=243.195,P<0.01)。2.MLCKmRNA在粥样斑块组织中也呈现较强表达,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1),而稳定性斑块组表达量又高于对照组(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三组表达均有差异(F=164.788,P<0.01)。3.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在斑块组中表达呈现正相关(稳定性斑块:r=0.529,P<0.01;不稳定性斑块:r=0.575,p<0.01),而在对照组中则无相关性(r=0.299,p=0.201)。结论:1EL及MLCK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2EL及MLCK可能促进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3EL及MLCK可能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中存在共有的作用机制,二者可能相互促进,共同推动AS的发生和发展。4通过对EL及MLCK的检测可能有助于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程度及对预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