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临床路径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1971年,美国医疗费用开始急剧上涨。美国政府的医疗系统和国家财政负担过重,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降低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故从1981年起,美国以法律的形式对实行医疗保险的住院患者实施了耶鲁大学研究者所提出的以诊断相关分类为付费基础的定额预付费制(DRGs)。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为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又不影响服务质量,提出了临床路径这一概念。随着我国罹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民群众对健康与长寿期望的提高,健康服务系统也面临着医疗成本过高的问题。如何合理利用有限资源,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低耗、适宜的卫生服务,已成为卫生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临床路径由于满足了医院、患者等多方面的需求,符合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以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被引入国内,并迅速得到推广与发展。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上海某二级甲等医院2011年和2012年实施临床路径对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影响效果的评价,分析实施临床路径对提高医疗质量、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的实际影响。分析影响实施临床路径效果的因素,寻找临床路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医院今后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实施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内容与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了解我国临床路径实施的现状;运用描述性研究分析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现状;运用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分别对医院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鼻窦炎、输卵管妊娠手术、计划性剖宫产、前列腺增生、大肠息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脑梗塞、2型糖尿病和支气管肺炎等十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进行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分析;通过文献检索和定性访谈,探索影响实施临床路径效果的因素,针对临床路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临床路径质量持续改进的建议。研究结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是:1、2型糖尿病、脑梗塞、大肠息肉、结节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剖宫产、输卵管妊娠和前列腺增生等7个病种在实施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天数较未实施临床路径之前显著缩短,结节性甲状腺和输卵管妊娠的病人术前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医疗费用评估:脑梗塞、结节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剖宫产和输卵管妊娠等4个病种的住院均次费用上升。慢性鼻窦炎和大肠息肉等2个病种的住院均次药费下降,脑梗塞、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计划性剖宫产等5个病种的住院均次药费上升;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住院均次检查费下降,慢性鼻窦炎的住院均次检查费上升;大肠息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鼻窦炎等3个病种的住院均次化验费下降,脑梗塞、支气管肺炎、计划性剖宫产和输卵管妊娠等4个病种的住院均次化验费上升。3、影响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因素:包括政策因素、组织因素、医务人员因素和患者因素等四个方面。讨论通过对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定量分析后,本研究发现临床路径对医疗服务有以下两方面的积极影响:①缩短平均住院天数,提高医院病床使用效率;②控制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看病负担。但是,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仍有以下不足:①没有进行合理的病种选择;②缺乏变异出组原因的专项分析;③缺乏护理过程监控;④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⑤缺乏多部门合作协调机制;⑥现行临床路径标准与上海市质控中心要求不统一。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与经验,医院应:①完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建立多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②加强变异出组原因分析;③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临床路径动态管理;④建立完善综合绩效考核机制;⑤完善临床路径内容,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