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后现代性”社会,“道德无涉”管理模式对经济利益的痴迷、对公众利益的罔顾,制造了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所诟病的种种“现代性问题”。惨痛的环境代价、高昂的社会成本将企业置于“天怒人怨”的社会批评中心。企业是否可能以及如何可能和解价值与利益的社会“多”与企业“一”之间的困局?“伦理实体”理论与“伦理-道德的悖论与悲剧”理论给我们的解决思路是,可以通过伦理管理,将企业从“伦理实体”打造成“道德主体”,而这也正是伦理管理“新实践”的价值所在。尽管伦理管理是“后现代社会”的管理新模式,但它却生发于儒家德治模式,重新萌芽于西方行为科学管理模式,并在文化管理模式的主流化进程中日益凸显价值,终至在21世纪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浪潮中形成勃发之势。历史回溯分析证明,作为一种萃取各种历史管理思想人文精粹的当代集成,伦理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历史实体”的存在,而非横空出世的纯“后现代性”产物,更非理论家们凭空臆造的“意图伦理”或主观任意念头。明确概念是伦理管理研究的逻辑基础,作为“伦理”与“管理”交合而成的“杂拌儿”,“伦理管理”是结果合乎伦理的管理;是手段合乎伦理的管理;而“本乎律令”是伦理管理的最高追求。如此,不同伦理程度的伦理管理类型构成一个广谱序列,使得伦理管理不是一个单体概念,而是一簇“连续统一体”式的系列管理模式的存在。伦理管理是面向行动的管理模式,在其实践的道路上面临着伦理规范的“多”与“一”、“伦理管理悖论”、“组织障碍”与“对话障碍”等诸多实践困境,这需要建构一套和谐导向的运作机制加以破解。包括采用综合契约论方法制定确立伦理规范、以高管推进的方式提高管理伦理化理念的能见度、设置明晰伦理责任的工作机制和建构强化伦理行为的维护系统。这一整套和谐组合机制的协同运作,是伦理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性保障。虽然企业管理的道德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并已开始步入实践纠偏阶段,但通向伦理管理的道路注定是艰难曲折的。尽管企业伦理管理不只具有利他性,但是,企业和道德不容易携手,企业不会自动进化成“道德人”,和谐之旅障碍重重。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困局,我们不能仅仅是被动的反应,我们需采用具有预见性的、超前的伦理管理“新实践”来迎接这些挑战。这种“新实践”“新”在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优先性,“新”在注重反思性与建构性,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地开启管理实践的新天地。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也无须等到所需要的新理论形成以后才开始行动,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有限的那一点点知识和实践经验,现在就行动起来,去追求伦理管理“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