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半细毛羊2号染色体羊毛性状的QTL定位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vi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凉山半细毛羊的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共374个个体,分析了绵羊基因组2号染色体上9个微卫星(Microsatellite)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y)、多态信息含量(PIC)和群体杂合度(Heterozygosity),利用已构建的凉山半细毛羊2号染色体遗传连锁框架图谱,采用女儿设计对影响凉山半细毛羊8个羊毛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了定位研究。表型性状包括断乳毛长(staple lenth, SL1),育成毛长(staple length at 18 months, SL2),成年毛长(staple length at 30 months, SL3),育成腹部毛长(abdominal staple length at 18 months, ASL1),成年腹部毛长(abdominal staple length at 30 months, ASL2),育成剪毛量(fleece weight at 18 months, FW1),成年剪毛量(fleece weight at 30 months, FW2)及成年毛纤维直径(wool fibre diameter at 30 months, WFD)。 所选的9个微卫星标记在凉山半细毛羊群体中平均检测到7.56个(4~10个)等位基因,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89(0.254~0.823),群体杂合度平均值为0.628(0.271~0.843)。9个标记均呈现高度或中度多态性,为该群体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利用SAS(6.12)软件对试验群体281个后代的羊毛性状表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简单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性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为数量性状QTL的定位提供了保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羊毛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家系(公羊效应)对断乳毛长、育成毛长、成年腹部毛长、成年剪毛量影响极显著,对成年毛长、育成腹部毛长影响显著,而对其余2个性状影响不显著;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除羊毛纤维直径外其余7个性状均在部分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 应用两个分析软件(WinQTLcart和QTL Express)对8个羊毛性状QTL的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软件均检测到显著影响成年毛纤维直径的QTL区域,QTL Express软件分析的结果在B3T96017家系,位于标记BMS1591与OarCP0079之间104cM处,WinQTLcart软件分析的结果在H1G4035家系,位于标记BMS2113与OarFCB11之间337.2cM处,与标记OarFCB11的距离只差0.2cM。另外,用QTL Express分析还检测到影响成年剪毛量的极显著QTL区域及影响断乳毛长和育成腹部毛长的显著QTL区域。在其余各家系中未发现显著的QTL。
其他文献
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种分泌型信号分子,又称为骨形态发生蛋白11(BMP11)。从1999年发现至今,对GDF11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早期胚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