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诺是一种古老的、人类特有的促进合作和信任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履行承诺来维护和增强自我形象。但通常这种承诺是无约束的,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人们也会选择违背承诺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即实施背信行为。本研究则试图采用一种新的实验设计来考察在得到他人帮助的情景下,人们对无约束承诺的履行情况。本文分三个研究。研究一着重考察新的实验设计——卡片猜测任务对研究失信行为的可行性。被试在队友的帮助下完成一个卡片猜测任务(八张卡片中选择一张,选对则可分配奖励)。队友知道正确卡片的位置并可以给出正确的提示(100%正确率),但程序可能会产生一个错误的干扰提示(50%正确率)。被试在猜测之前,需要向队友承诺一定回报或者可能回报。在分配奖励时,被试可以选择“你得10元,他得0元”(失信)或“你得5元,他得5元”(守信)。此外,研究一还探讨了无解题任务(作弊任务),以及马基雅维利人格特质和公正敏感性等因素对该任务中的失信行为的预测力。结果发现,(1)该任务可以有效地将被试聚类分组为失信组和守信组;(2)提示有效程度(100%vs.50%)对被试的失信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提示有干扰时,被试的失信率更高;(3)相对于守信组,失信组更倾向于在承诺时选择“可能回报”;(4)公正敏感性的得利者维度得分以及承诺可以对卡片猜测任务的失信行为做出一定程度的解释和预测。这些结果表明,卡片猜测任务可以有效地测量人际互动中的失信行为;提示有效程度下降的时候,被试更倾向于作出失信行为,可能是因为被试在有干扰的条件下易于合理化自己的失信行为,从而维护自我道德形象的完整。研究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承诺提出条件对被试失信行为的影响,发现了提示有效程度(100%vs.50%)和承诺提出条件(无承诺条件、自我承诺条件和对方要求承诺条件)对失信行为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无承诺条件下,提示有效程度不影响失信行为,被试均倾向于选择独吞奖励。在自己承诺和对方要求承诺的条件下,提示有效程度降低(50%正确率)时,被试更倾向于失信(选择独吞)。对方要求承诺的条件下,被试的守信行为(选择平分奖励)最多。研究三我们尝试通过启动依存型/独立型自我构念来激活被试的集体主义思维或个人主义思维,以期探讨集体主义构念启动是否能够降低人际互动中的失信行为。结果发现,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构念启动下的失信行为没有差异。研究三还将承诺水平细化为“承诺一定回报”、“承诺可能回报”、“承诺也许回报”。结果发现,守信组更倾向于选择承诺一定回报,而其他两种承诺水平两组的选择率并没有明显差异。回归分析发现,公正敏感性的两个子维度(得利者敏感性、作恶者敏感)可以预测被试对“承诺可能回报”的选择率。这一结果表明,承诺阶段对承诺水平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且这些个体差异还能进一步解释失信行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承诺对守信行为的影响具有脆弱性。首先,对方明确提出要求承诺比自己主动承诺更能有效地促进守信行为;其次,当人们有机会合理化自己的失信行为时,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违背承诺;再次,模糊的承诺(可能回报).更易导致失信行为;最后,个体差异(公正敏感性的得利者敏感性维度)可以部分预测人们的承诺水平和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