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果之一。因其水分和糖分含量高,在采后极易受到病原菌侵染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葡萄的主要致病菌包括曲霉属(Aspergillus genus)、青霉属(Penicillium genus)等,许多致病菌会产生有毒的次级代谢产物—赭曲霉毒素A(OTA)。因此控制葡萄采后病害对于葡萄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而深入了解病原菌对葡萄的侵染及葡萄的应答调控机制,对于葡萄采后病害及OTA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Talaromyces rugulosus O1是课题组前期从腐烂葡萄上筛选的一株OTA产生菌株。论文以该病原菌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葡萄的侵染作用和机制,以及葡萄对病原菌侵染的应答调控机制。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4℃和20℃条件下,T.rugulosus O1均能导致葡萄腐烂的发生,且在20℃条件下,葡萄腐烂的情况极其显著。T.rugulosus O1侵染葡萄18 h时大部分孢子萌发形成芽管,36 h时可以看到大量菌丝的延伸并向外扩展。T.rugulosus O1侵染葡萄会在伤口处产生OTA。(2)OTA使葡萄果实产生腐烂病状,且OTA对T.rugulosus O1侵染葡萄具有促进作用;T.rugulosus O1侵染葡萄时可分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ectin methylgalac turonase,PMG)、C1酶(内切1,2-β-D葡聚糖酶)、内切β-1,4-葡聚糖酶(endo-1,4-β-D-glucanase,Cx)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五种细胞壁降解酶,且PG和β-G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酶活结果基本一致。葡萄受T.rugulosus O1侵染后,体内抗性相关酶(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相对提高,PPO、CAT、POD和PAL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酶活结果基本一致。(3)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了T.rugulosus O1侵染葡萄的机制,结果表明在T.rugulosus O1侵染葡萄过程中,包括5个与细胞壁降解相关的基因、1个与OTA合成相关的基因、1个与pH调节相关的基因、2个与抗氧化反应相关的基因、4个与效应蛋白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在18和36 h均不同程度地上调。(4)利用转录组技术分析了葡萄对T.rugulosus O1侵染的应答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在被T.rugulosus O1侵染的葡萄中,一些与细胞壁防卫、PTI免疫反应、植物凝集素、病程相关蛋白(PR)相关的基因,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在18和36 h均显著上调,从而参与葡萄对病原菌侵染的应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