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胚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处理胁迫的响应机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63076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低温保存是指将生物材料保存在液氮(-196℃)中的生物技术。在液氮环境中,生物细胞内的新陈代谢和生长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被认为是植物种质资源安全、稳定、长期、经济、有效的保存方法。
  植物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会遭受机械伤害、渗透胁迫、冷冻保护剂毒性伤害、高度脱水、极端低温和ROS胁迫等多重胁迫。而这些胁迫会造成生理代谢异常、细胞质形态异常、细胞膜系统损伤等伤害,影响超低温保存后组织的存活和再生。本文以水稻品种9311(Oryza sativa, Indica)为材料,开展超低温保存处理细胞结构、生理代谢等方面研究,以期探索水稻萌发胚对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处理胁迫的响应机制,揭示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存活再生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
  1)以水稻品种9311萌发48h的胚为材料,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获得萌发水稻胚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研究体系:萌发胚芽在0.5mol/L蔗糖溶液中预培养36h,装载10min,PVS2冰浴处理10min后液氮冻存,化冻后恢复培养存活率和成苗率分别为96.8%和82.9%。以萌发24-96h的胚为材料,进行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发现,胚芽的萌发时间为48h-72h与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再生率呈显著负相关;且通过TTC和台盼蓝检测发现萌发24h、48h和72h的胚在超低温保存处理过程中组织活力差异显著。萌发48-72h的胚可以作为超低温保存处理细胞学、生理学的研究材料,以解析超低温保存处理组织的变化及机理。
  2)以水稻品种9311萌发24h、48h和72h的胚为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经过预培养、装载和冷冻保护剂处理及液氮冻存处理的胚芽分生组织及其附近较大的细胞结构变化。结果发现,超低温保存处理过程中不同萌发状态的胚芽分生组织及分生组织周围细胞的内含物、含水量不同显著影响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和再生;脱水、冷冻保护剂处理可以大幅度提高萌发水稻胚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率和再生率,但也会导致细胞结构变形、线粒体肿胀、异染色质增加等胁迫。
  3)检测超低温保存处理过程中胚的活力、ROS积累,胚芽中的MDA含量、REL等指标,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的预培养、装载、PVS2处理引起ROS大量积累,并发生显著的氧化胁迫,导致较严重的脂质过氧化和膜完整性损伤。通过测定抗氧化剂(ASA、DHA、GSH、GSSG)含量、抗氧化酶(SOD、CAT、APX、MDHAR、DHAR和GR)活性及抗氧化酶同工酶基因相对表达,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处理过程中胚芽抗氧化系统积极响应由超低温保存脱水、冷冻保护剂处理导致的氧化胁迫,并发现于PVS2处理步骤添加6mmol/L外源ASA可以显著促进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和再生。
  4)以水稻品种9311萌发48h的胚为材料,开展超低温保存处理、以及液氮冷冻处理后胚芽中的脂质构成的变化及细胞膜系统的主要成分磷脂(GP)的变化研究。超低温保处理过程脱水、冷冻保护剂处理导致胚芽中信号转导、脂质合成能力,膜融合性等性能减弱,而没有对膜的双分子结构、弹性、融合性等特性产生致命的影响;脂质不和度降低,在超低温保存脱水、冷冻保护处理发生脂质过氧化损伤,筛选出PG(18∶1(9Z)/18∶3(9Z,12Z,15Z))可能可以作为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脱水、冷冻保护剂处理过程中胚芽遭受氧化损伤的指标。液氮冻存后存活个体的膜流动性、弹性、融合性、完整性高,与信号转导活动,脂质合成,发育、细胞功能的调节能力显著高于死亡个体的,筛选出18∶2-Glc-Campesterol、β-Sitosterol3-O-β-D-galactopyranoside可能可以作为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组织是否存活的指标的。
  综上所述,萌发水稻胚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和再生受诸多因素影响。新鲜样品直接液氮冻存,细胞结构严重损伤,超低温保存后不能存活再生;而经过脱水、冷冻保护剂处理,分生组织保持细胞结构完整,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完整,启动抗氧化胁迫响应,维持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脂质合成、细胞发育和功能调节能力,化冻后能够恢复生长并再生成苗。然而脱水、冷冻保护剂处理引起ROS积累,导致严重的氧化胁迫,降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膜融合性、脂质合成能力,也导致细胞形态结构改变、线粒体肿胀、异染色质增加;外源抗氧化剂可显著减轻氧化胁迫,促进组织超低温保存后的存活和再生。
其他文献
柔性水囊防波堤由高分子柔性薄膜材料制成,内部空腔充水,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能较好满足人工岛、跨海桥梁、海洋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简单便携、拆装方便的临时防波堤的需求。开展柔性水囊潜堤在灾害性波浪作用下的消波特性研究,对将柔性水囊潜堤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以溃坝波模拟海啸、涌潮,以物理模型实验为主,并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开展溃坝波与半圆柔性水囊潜堤相互作用的研究。重点分析溃坝波与柔性水囊潜堤相互作用过程中波形和水位变化特性,以探究柔性水囊潜堤的消波机理;同时,分析柔性水
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是一种生态工程,通过提升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盐至表层,可刺激表层海水的初级生产力,从而提高海洋的碳汇能力。形成大规模的人工上升流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优化工程参数、提高能量使用效率,对推动人工上升流技术能源问题的解决和增汇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概述了国内外对于人工上升流增汇及节能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开式注气型人工上升流为对象,就如何控制系统的能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展开研究。最后本文为课题组在青岛鳌山湾建立的人工上升流增汇工程设计了一套节能系统,并开展了海域试验对节能系统的功
潮流能水轮机叶轮是机组捕获能量的核心部件,叶片水动力性能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轮机的获能效率和运行稳定性。除了潮流能发电装置自身的影响,复杂海洋环境也会对潮流能发电装置产生影响,所以对于在真实海洋环境中工作的潮流能水轮机,波流共同作用不可忽略。
  本文根据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的工作原理,利用叶素动量理论(BEM),通过插值法对水轮机叶片进行初步设计。结合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实现潮流能水轮机几何建模参数化,为叶片优化奠定基础。
  叶片优化分为叶片节距角优化和叶片弦长优化两部分。针对
海冰对于海-冰-气相互交换、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生长在海冰环境下的冰藻在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评估、生态系统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正发生着快速变化,相应的冰藻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对冰藻生物量进行长期连续观测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目前,冰藻生物量的观测方法比较有限,长期连续观测方法更是缺乏。本文基于冰藻的存在能够改变冰内及冰下太阳辐射光谱强度分布的现象,通过研究冰内太阳辐射光谱强度的变化规律获得冰藻和海冰介质光谱衰减特性,进而对冰藻生物量长期原位测量的机理和方法进行研究。
  
随着水下特种推进器的发展,对转螺旋桨因其平衡扭矩、推力大、推进效率高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主要利用CFD仿真技术,针对用于低速海底勘探机器人的对转螺旋桨进行了设计以及关键参数的分析。本文选择DTMB3686、DTMB3849这两款单桨型所构成的对转桨作为研究对象,以桨距比、螺旋桨直径为重点参数进行分析,以模型实验验证了分析的结果。
  首先本文设计了螺旋桨三维坐标生成程序,将生成的坐标点导入SOLIDWORKS来建立两款螺旋桨的三维模型。然后,根据不同的桨距比对母桨进行拼
面向海洋环境中溶解氧监测的实际需求,针对现有商业化溶解氧传感器的长期原位监测能力不足、定期维护成本较大、单价高昂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型溶解氧传感器的新工艺,即利用阴极氧还原与电压输出间的定量关系,将溶解氧含量转化为电信号输出。该装备不需要电源驱动、不依赖昂贵的电极材料、不需要光电信号转化装置,大幅度简化了溶解氧监测的工艺,降低了海水溶氧监测的成本(该传感器单套的材料成本仅为241元)。
  本研究设计的溶解氧传感器主要分为阴极和阳极两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道路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交通拥堵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普遍性难题。城市交通系统的信号控制通过冲突点处的通行权分配,分离冲突交通流,实现车流安全、有效的运行,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信号控制技术多采用集中式控制策略,综合考虑区域内路段、节点及网络状态,同步优化所有交叉口的信号方案。然而,集中式交通控制方法受限于网络数据传输和控制中心算力,其实时性不强,实践中多根据过去一段时间
到达角(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是指利用阵列接收到的含噪数据,估计目标信源相对天线的入射角度,其在雷达、通信、声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大部分的高分辨DOA估计算法都基于阵列流形精准已知的假设。然而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受环境、加工工艺、有源器件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天线阵列可能存在较大的相位误差,导致理想的信号模型无法与实际观测数据完全匹配。相应地,基于理想情况的估计算法的性能,会随着相位误差的增大而逐渐恶化,甚至失效;且考虑阵列误差影响的校正算法也无法显著提升估计准确度。<
作物早衰指的是影响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独特的农业属性,它的发生是由基因,激素和胁迫等若干生理活动而实现。揭示植物衰老基本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于持续增加未来粮食生产将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揭示水稻(Oryza sativa L.)衰老调控的潜在机制。据此,作者进行了两个独立的实验,即田间和实验室试验。研究的第一部分是为了评价质膜液泡H+-ATPase(VHA-A1)突变对水稻近等基因
农业作为中国的第二大碳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7%。(本研究所指的农业部门碳排放为CO2、CH4、N2O三种温室气体折合成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的排放量。)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中国农业低碳化发展进程,这对中国实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承诺的意义重大。国内学者主要基于中国农业发展与碳排放的实际情况,研究重点集中于中国及各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或碳生产率)的测算与地区比较,以及农业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农业低碳化进程提供有效的决策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