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重塑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变革,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在城市和区域空间重构中,工业遗产地问题日渐突出。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曾经满目疮痍的工业遗产地被改造、再利用。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是工业时代的历史遗存,具有其独特价值。本文对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工业遗产地以及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历史遗产保护相关的条约和宪章出发,总结出它们所反映的趋势;结合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地改造的理论,一起形成了研究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的理论基础;随后对国内外工业遗产地改造更新的实践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   从工业遗产地的新兴到衰落,废弃到复兴这两个历史转折出发,系统整理出工业遗产地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深刻挖掘工业遗产地在改造中所面临的矛盾;然后从产生、发展演变到成熟的历史沿革来梳理我国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的现状,提出了外部空间环境重塑中所面临的问题。   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的分析分别从环境的构成、环境的意象以及更新实例中的外部空间环境三方面进行讨论,明确了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重塑的对象是工业的文化历史氛围,其形式就表现为构成外在环境的要素。通过分析国内外改造更新实例,进一步研究使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方法,即如何重塑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的完整意象。   通过功能定位和形态控制两个阶段提出外部空间环境重塑的整体流程。功能定位的第一步是找出驱动功能转换的因素;对构成外部空间环境的物质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功能可转换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效的评估,形成功能定位应用的基础。对于形态控制,则进行了城市设计层面的研究,包括其形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主要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针对不同层面的环境构成要素,进行了城市、地段和场地三个方面系统化的探讨,提出形态控制的应用思路。   最后结合南京浦口火车站货场地段进行实证研究,采用整个重塑研究所形成的评测分析流程与方法,针对功能和形态进行的定位研究和系统化研究,最终得出适合实际基地相对合理的重塑建议,并对工业遗产地外部空间环境重塑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再认识。
其他文献
论文通过研究几何学在建筑学发展中的各个阶段所起到的不同作用,探讨了建筑形式中几何观念的演变,以及相应的建筑形式特征的变化,揭示了几何学不仅是一个测量学概念,也是一个文化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际环境研究领域最热点的议题之一。未来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及其对资源、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成为此类议题
现在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关心的不仅仅是速度,而是整个道路空间环境质量的改善,道路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居民需要一个安全、快捷、舒适、愉悦的道路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近代上海集中出现了一批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建筑期刊。本论文首先通过调查、整理与归纳,以使近代建筑期刊展现出一个相对清晰的面貌,廓清相关史实。并以近代建筑
建筑创作可以有很多的切入点,“城市观”作为建筑创作的一个切入点就是要站在城市的层面思考建筑创作。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使得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
“上帝隐藏在细部之中”。建筑中具有结构性作用的细部--节点,在建筑的建造和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以节点作为建筑技术表现的一个部分,通过节点让人们感受
本文通过对同济大学百年校园规划和建筑的演化历史的追述,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寻找校园规划和建筑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社会政治、经济、建筑思潮、建筑观对校园规划和
城市特色景观是城市整体风貌的核心部分。“特色”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价值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怎样打造特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
学位
数学史的研究表明,古代中国缺少现代意义上的角度概念。然而,传统营造技艺中,关于一般角的定位问题无法回避。论文通过对古代中国技术与数学的考证,归纳了传统营造技艺中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