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熟作物田恶性杂草鳢肠(Eclipta prostrata)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化学防除技术的研究,揭示了鳢肠种群发展成恶性杂草的原因,为鳢肠研究和防除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了鳢肠的成株特性、结实特性、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种植条件下的发生密度。通过田间观察,明确了鳢肠种群发生动态、空间分布型及其与大豆的竞争关系。根据我国水稻田和旱田除草剂使用情况,通过种子生物测定法和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不同鳢肠种群对苄嘧磺隆和烟嘧磺隆的敏感性水平,并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化学方法控制以鳢肠为优势种水稻田和旱田杂草的技术。详细结果如下:1.鳢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萌发试验研究了温度、光照、pH、水势、盐分对鳢肠种子萌发以及埋土深度对其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鳢肠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5~40℃,最适35℃;鳢肠种子没有低温贮藏后熟的特性,为光敏感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在黑暗中萌发受到抑制,但不同光照周期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鳢肠种子对pH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pH值为4~10范围内均可萌发;鳢肠种子对水势非常敏感,随着溶液水势从0下降至-0.5MPa,萌发率从97.78%降低为4.44%;对盐分不敏感,当NaCl浓度为0.15mol/L时,萌发率为42.22%。表土层的鳢肠种子出苗率最高,当埋土深度大于0.5cm时不能出苗。鳢肠株高为63.17cm、单株鲜重为47.21g、有效分蘖数为8.52个、每株有效果盘数为101个、每果盘粒数89.20粒、千粒重为0.4699g。在我国长江流域,5-6月出苗,7~10月开花,结实,8月种子渐次成熟。2.鳢肠的生态学特性大豆田鳢肠发生动态表明,鳢肠在大豆播后12天到18天出草量最大,大豆播前深耕较大豆播前浅耕鳢肠发生量小。对鳢肠和大豆株高及鲜重的测定发现鳢肠生物量的快速增长期为大豆播后40天,比大豆推后20天。同时,鳢肠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结果表明,每平方米大豆有效株数、每株有效荚数和大豆产量均随着鳢肠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但绝大多数株高变化不明显。通过调查大豆田鳢肠的空间分布型发现,鳢肠种群属于聚集分布,聚集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原因是由于鳢肠自身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包括人为的翻耕、作物种植、施肥、除草等及其它自然因素的作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可知:在不同类型的水稻田中鳢肠发生量存在差异,即旱直播稻田>水直播稻田>移栽稻田、机插秧稻田和抛秧稻田;在旱地中,鳢肠发生情况比较复杂。3.以鳢肠为优势种杂草的防除技术研究通过采集于2009年的10个不同鳢肠种群对苄嘧磺隆和烟嘧磺隆的敏感性测定可知,10个鳢肠种群对苄嘧磺隆和烟嘧磺隆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在田问推荐剂量下,对鳢肠的抑制效果明显,表明这10个鳢肠种群对苄嘧磺隆和烟嘧磺隆未产生抗药性或敏感性下降。为扩大杀草谱,提高防效,降低用药成本,本研究对常规使用药剂进行复配试验。首先选用10种茎叶处理和12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单剂对鳢肠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单剂对鳢肠均可达到比较理想的抑制效果。以鳢肠、稗草、千金子、鸭舌草、反枝苋、马唐、牛筋草和丁香蓼等为试验对象,利用Gowing法及等效线法进行复配剂配比的室内筛选,结果为:丁草胺:丙炔噁草酮的配比为6:1,二甲戊乐灵:苄嘧磺隆的配比为8:1,甲基磺草酮:烟嘧磺隆的配比为2.5:1,根据各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将以上三组配方含量分别确定为:28%丁草胺·丙炔恶草酮、18%二甲戊乐灵·苄嘧磺隆和14%甲基磺草酮·烟嘧磺隆。对三组药剂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发现对以鳢肠为优势种杂草的抑制效果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