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其能否健康成长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伴随围产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死亡率显著下降。然而,脑瘫这一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疾病患病率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探讨脑瘫儿童致病因素、临床分型,提出合理有效的康复措施,对于改善脑瘫患儿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对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脑瘫科近3年的就诊患儿进行病因学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并评价其康复措施效果,从而提出针对脑瘫儿童的预防策略及治疗措施,进而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展。方法使用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脑瘫科统一设计并印制的小儿脑瘫个案调查表,对来自吉林省聋儿康复中心脑瘫科门诊及住院的208例脑瘫患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相关影响因素、伴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分型、辅助检查、康复治疗和训练评估等。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结果1. 208例脑瘫患儿中男性患儿127例,占61.1%;女性患儿81例,占38.9%;患儿中<1岁18例,占8.8%;1岁~3岁48例,占23.4%;3岁~6岁135例,占65.9%;>6岁4例,占1.9%;其中年龄最大6岁10个月,最小4个月。2. 208例脑瘫患儿临床类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混合型、肌张力低下型和共济失调型。3.对208例脑瘫患儿伴发症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以语言落后所占比例最高(41.3%),其次为斜视(39.9%)、智力障碍(22.6%)、癫痫(11.5%)、视力障碍(3.8%)、听力障碍(1.9%)和精神异常(0.5%)4.对208例脑瘫患儿产前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患儿母亲怀孕时年龄<20岁(低龄产妇)的有5人,约占2.4%, >35岁(高龄产妇)的有28例,约占13.5%;胎盘功能不全的有6人,约占2.9%;母亲孕期有宫内感染发生的7例,约占3.4%。5.对208例脑瘫患儿产时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正常分娩的有132人,约占63.5%,剖宫产的有74例,约占35.6%;患儿出生时有产伤发生的7例,约占3.4%;多胎的有23例,约占11.1%;早产儿122例,约占58.7%;低出生体重儿119例,约占57.2%。6. 208例脑瘫患儿产后相关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以窒息所占比例最高(53.4%),其次为核黄疸(16.8%)、缺血缺氧性脑病(12.5%)、惊厥(9.1%)、脑出血(5.8%)、头部外伤、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脑积水(2.9%)、脑膜炎和高热(1.0%)。7.对111例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措施分析显示,以功能训练所占比例最高(91.9%),其次为矫形器的应用(51.4%)、手术治疗(25.2%)、水疗(18.9%)、电疗(18.0%)和高压氧(13.5%)。8.对111例住院脑瘫患儿功能训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以运动疗法所占比例最高(97.3%),其次为:按摩法的应用(93.7%)、作业疗法(92.8%)、引导式教育(86.5%)、听力、发音和咀嚼吞咽训练(81.1%)。9.对111名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分析,治疗前后评估平均分分别为10.5±9.0和16.0±9.0,治疗前后得分分布有统计学差异Z=-6.187(P<0.05),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结论1. 208例脑瘫儿童临床类型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混合型、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伴发症状以语言落后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斜视、智力障碍、癫痫、视力障碍;2.引起脑性瘫痪异常因素构成中前五位的因素依次为: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产妇年龄偏高和多胎。3.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多采取综合措施,以功能训练、矫形器和手术治疗为主,功能训练主要采取运动疗法、按摩、作业疗法以及引导式教育。治疗前后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措施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上起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