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对重金属废水净化能力的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robertrobe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湿地净化废水已经成为越来越受重视的环保技术之一,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也是人工湿地中常用植物,有研究表明菖蒲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废水有一定的净化效果。本文通过土培实验研究了菖蒲对锌(Zn)、铅(Pb)、铬(Cr)、镉(Cd)、铜(Cu)、锰(Mn)六种重金属的胁迫反应及富集能力,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其对重金属锰、铬的胁迫反应及富集能力;通过人工湿地模型实验研究了菖蒲作为湿地植物对含锰污水的净化能力,所得研究结果如下:  (1)土培实验表明,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菖蒲的生物量和株高会有明显变化,当土壤中Cr浓度超过700 mg/kg、Cu浓度超过500 mg/kg时,菖蒲死亡;当Zn、Pb、Cu浓度为300 mg/kg时,菖蒲的生物量及株高最大,大于对照;当Cd浓度1 mg/kg时,菖蒲的株高及生物量低于对照,随着Cd浓度增加,菖蒲的株高及生物量呈现出递减趋势;当重金属处理浓度为1000 mg/kg时,菖蒲对Mn的富集量最大,达到25000.56 mg/kg(地上部分为6062.83 mg/kg,地下部分为18937.3 mg/kg),各项生理指标也最好;六种重金属在菖蒲体内地下部分含量均显著大于地上部分,表明菖蒲对六种重金属有较强的滞留效应。  (2)水培实验表明,菖蒲对 Mn的耐受能力要远大于 Cr,当 Cr浓度大于700 mg/L时,菖蒲死亡; Mn浓度达到1000 mg/L时,菖蒲株高、根数、生物量最大,大于对照; Mn浓度达到1700 mg/L时,菖蒲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最大,大于对照,同时对Mn的富集量达到最大值53910.52 mg/L(地上部分达到25443.72 mg/L,地下部分达到28466.8 mg/L)。  (3)用以菖蒲为植物、石英砂及碎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模型处理含 Mn废水,结果表明:当Mn浓度为1~15 mg/L、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 d、4 d、6 d、8 d时,出水Mn去除率分别为45.38%、74.67%、83.94%、99.25%;当Mn浓度为20~35 mg/L、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 d、4 d、6 d、8 d时,出水Mn去除率分别为21.05%、44.28%、72.67%、90.45%;当Mn浓度为30~45 mg/L、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d、4d、6d、8d时,出水 Mn去除率分别为18.63%、43.8%、53.45%、57.9%。在这三种浓度中,人工湿地模型中不同处理区域的Mn含量显著不同,随着Mn浓度的变化,菖蒲的株高、根数、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变化。  在所选的锰、铅、铬、镉、铜、锌六种重金属中,菖蒲对锰的富集能力及耐受能力最强,以菖蒲为湿地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对含锰废水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
其他文献
拱桥结构型式日新月异,结构受力比较复杂,设计及施工难度也逐步加大。确保施工过程及成桥状态的安全合理性成为桥梁界的重点关注内容,至此桥梁施工监控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
青藏铁路试验段及其运营线路堤都出现了一系列的路基裂缝,并已危害或将危害到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探究多年冻土地区路堤裂缝的形成机理,并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维系青藏
通过分析垃圾渗滤液水质特点,结合南京市天井洼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运行调试,研究BAF处理高浓度氨氮垃圾渗滤液的脱氮特性,探讨各工艺参数对硝化、短程硝化、自养反硝
当配制粉煤灰混凝土时,粉煤灰取代水泥的量小于20﹪,对混凝土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影响不大,而对混凝土拌合物流动性的改善以及硬化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作用明显,但随着粉煤灰掺量增
置于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结构,长期经受自然界气温的变化,温度对结构的作用普遍存在。温度对结构物的作用体现在变形和应力两个方面。为了满足结构使用要求,结构跨度越来越大,结构形
弦支穹顶结构是由日本川口卫教授提出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其将单层球面网壳与张拉整体巧妙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并能有效遏制原有结构形式的不足,在大跨度空间结构领域
本文对大跨度空间网格结构地震反应的半主动控制及其数值仿真进行了研究。(1)总结了近年来振动控制在大跨度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2)采用变刚度变阻尼的可控
论文主要研究了斜交无桥台斜腿刚架桥的受力特性。 无桥台斜腿刚架桥是一种新桥型,因其适用、经济、美观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近几年在工程领域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更因其结构
目前,不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学者们对船舶碰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船艏撞击船舯的正碰问题。而救援船在进行海上救援作业时,由于各种因素会不可避免的与被救援船之间发生碰撞,该
近年来,由于新型船只的建造和船舶的大型化及海洋平台开发的兴起,新结构、新材料不断出现,船舶结构的屈曲、弹塑性破坏、疲劳和断裂等课题提出,迫使我们寻找新的有效的船体结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