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预期与认知策略对情绪图片加工的影响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潜在事件提前进行心理加工是人类的一项基本心理功能,这一事前心理加工过程被称为“心理预期”(Anticipation)。研究者采用线索-目标范式探讨预期对个体情绪加工的影响。已有预期研究主要关注预期对目标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关注预期阶段本身诱发的情绪反应,但遗憾的是上述相关结果普遍一致性较低。认知策略指个体看待、认识情绪事件的方式。部分预期研究发现,预期阶段内的认知策略可对目标刺激及预期阶段本身诱发的情绪反应均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多数预期研究并未对该因素进行控制,同时研究发现尽管未被明确要求个体很可能已在预期阶段无意识进行过认知调节,所以多数预期研究在目标刺激和预期阶段发现的预期效应很可能已与认知策略效应产生混淆,这种混淆也可能是已有预期研究在结果上一致性较低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预期阶段的认知策略因素进行控制。此外,尽管部分预期研究控制过预期阶段的认知策略因素,但其在实验中仅将预期因素作为额外变量,并未在同一实验框架下将预期和认知策略均作为自变量,这无法充分揭示预期和认知策略各自在个体情绪加工中的效应。综上,研究一将首次在同一实验框架下将预期和认知策略均作为自变量,以探明二者对目标刺激引发的情绪反应的影响(主要目的),同时为全面揭示个体在整个预期活动中的情绪加工进程,研究一也将探讨预期阶段类别和认知策略对个体情绪加工的影响(次要目的)。研究一探讨的认知策略为认知重评。研究一采用经典的线索-目标范式,共两个Block。每个Block内均有可预期和不可预期两种条件,目标刺激图片均分为厌恶和中性两种。其中一个Block若在预期阶段采用自然感受情绪和想法的方式,则另一Block在预期阶段通过认知重评控制当前情绪。实验记录被试的主观情绪体验评分和脑电数据。研究一目标呈现阶段结果显示,在行为层面,预期效应不显著且未与认知策略交互;认知策略与图片效价交互,相比自然感受,认知重评可降低厌恶图片的不愉悦度和中性图片的愉悦度。在电生理层面,预期和认知策略不交互;预期影响早期LPP且与图片效价交互,在厌恶图片上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早期LPP波幅无差异,在中性图片上不可预期的早期LPP波幅大于可预期;认知策略对早期和晚期LPP均有影响,相比自然感受,认知重评可降低厌恶和中性图片引发的早期和晚期LPP波幅。早期LPP对注意分配敏感,晚期LPP对精细意义加工敏感。可见,在行为和电生理层面预期和认知策略对图片引发的情绪反应均为加性影响;预期影响早期注意分配,对主观情绪体验无影响;认知策略对早期注意分配、晚期精细意义加工及主观情绪体验均有影响,此外,认知重评相比自然感受对厌恶和中性图片引发的行为和电生理反应均有减弱效果。研究一预期阶段结果显示,在行为层面,在自然感受下对厌恶图片的预期不愉悦度最高,不可预期的不愉悦度次之,对中性图片的预期愉悦度最高,在认知重评下三种预期阶段的评分无差异;相比自然感受,认知重评使三种预期阶段的评分均显著趋向中性。在电生理层面,在自然感受下对厌恶图片的预期引发的LPP波幅高于对中性图片的预期和不可预期,后两者的LPP波幅无差异,在认知重评下三种预期阶段的LPP波幅无差异;相比自然感受,认知重评使三种预期阶段的LPP波幅均降低。预期阶段诱发的均为对注意分配敏感的早期LPP。可见在自然感受下三种预期阶段引发的主观体验和注意分配可显现出差异,在认知重评下这些差异消失;相比自然感受,认知重评对三种预期阶段引发的行为和电生理反应均有减弱效果。虽然研究一证明,认知重评相比自然感受对厌恶和中性图片引发的主观情绪体验均有减弱效果,但我们尚不清楚个体是否能够自主认识到该效应,以及这种自主认识在不同预期阶段内的表现。探明这一问题是重要的,因为个体关于情绪调节效果的自主认识可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行为,进而影响其在面对情绪事件时的适应性。因此,研究二将通过由线索-目标范式改编的行为选择范式探明个体是否能够自主认识到上述效应,以及这种认识在不同预期阶段内的表现(目的一),同时也检验在个体能够自主选择预期阶段认知方式的前提下,预期和认知策略对目标刺激引发的主观情绪体验的影响(目的二)。研究二采用由线索-目标范式改编而成的行为选择范式,依旧包括可预期和不可预期两种条件,目标刺激图片依旧分为厌恶和中性两种,但被试在预期阶段需要从自然感受和认知重评两种方式中自主选择一个可使自己在看图片时感觉更中性的方式。实验记录被试的选择和主观情绪体验评分。研究二预期阶段结果显示,个体在三种预期阶段内均显著倾向认知重评,可见个体能够自主认识到认知重评相比自然感受可降低目标刺激引发的主观情绪体验,并相应增加对认知重评的选择倾向。目标呈现阶段结果显示,预期效应依旧不显著且未与认知策略交互,可见预期未对目标刺激引发的主观情绪体验产生影响;认知策略与图片效价交互,相比自然感受,认知重评可降低厌恶图片的不愉悦度和中性图片的愉悦度,可见在个体自主选择预期阶段认知方式的前提下,认知重评对主观情绪体验的降低效果依旧被稳定地发挥出来。研究二在目标呈现阶段的结果与研究一一致,说明预期和认知策略对目标刺激的影响很可能未受个体自主认识行为的干扰,也可见研究一的发现具有较高可重复性。综上,本研究为情绪领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一明确了预期和认知策略各自在情绪加工进程中的效应,证明了控制预期阶段认知因素的必要性,为增强日后预期研究的可重复性提供了方向;研究一发现认知重评可达到一种非常显著而广泛的情绪调节效果,这为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和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治疗提供了新可能。研究二为研究一提供了行为层面的拓展并证明研究一结果的可重复性,也为临床心理治疗中的个体认知训练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来源,可利用fMRI技术深入探讨脑机制,可设计更多样的预期条件,可将更多认知策略运用到预期阶段并将不同认知策略的效果进行对比,可将预期阶段时长作为自变量纳入预期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布拉格光纤光栅(FBG)边缘滤波法原理,探究了一种根据冲击大小不同的两段式光纤光栅冲击能新型实时解调方法。在较小冲击时,根据光纤光栅边缘滤波法的理论基础,研究了
在海事司法实践中,由于船东、承租人、承运人与货方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在货方索赔权时效方面常常出现较大争议,主要问题围绕在货方索赔权诉讼时效的起算、中止中断和延长。英
常德地处湘西北,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语音、文本、生理信号和面部表情的识别与分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除了各个领域内的研究,寻找跨领域的相似之处也逐渐成为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研究课题。在语音情感识别领域中,由于语音片段的特征多样、维度较高,因此许多研究工作的重点在于特征提取与数据降维的方法创新。但导致很难有一种泛化能力很强的模型适用于所有语音情感识别任务。同时,由于语音情感数据库的构建并不如其他几种信号方便
个体将注意转移到他人眼睛注视方向的现象,即为注视追随(gaze cueing)。注视追随具有重要的适应性功能,是个体发展更复杂社会能力的先驱。在注视追随任务中,当目标出现在他人
在后民权时代,“后种族”、“色盲社会”等相关理论在美国社会中尘嚣日上,即认为种族平等已经实现,应停止对少数族裔的优惠政策。然而,对非裔美国人群体生存现状的调研和数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享受极大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同时,愈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全球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的话题每年都在提醒着人们要
机载系统是飞机各种功能实现的重要载体,在A320分布式虚拟维修模拟机的飞行仿真功能开发背景下,针对A320飞机的机载系统种类众多,造成仿真建模工作量过大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
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无线接入技术,其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结合的相关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考虑多小区NOMA MIMO场景的下行功率分配方式所带来的干扰问题,一种高效的干扰管理方案——拓扑干扰管理(Topological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高速率、大容量的通信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现有的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于是人们提出了将携带具有正交特性的轨道角动量(OAM,Orbital Angular Momentum)光束应用到光通信中,以实现信息传输速率的增大。对于基于OAM的自由空间光通信而言,OAM光束的制备、传输和测量是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本文主要对OAM光束的高效测量及其在通信网络中的扩展应用这两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