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文学批评观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W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处在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特殊性体现在政治、文化和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政治方面,俄罗斯面临着沙皇统治的解体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剧烈的社会变革将俄罗斯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彻底颠覆;在文化方面,西方的思潮和理论早在沙皇彼得改革时就逐渐被引入俄罗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西方学习的文化热潮再次席卷俄罗斯大地,许多知识分子在西化的过程中变得茫然,开始反思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文学艺术方面,“白银时代”这一术语的诞生标志着该时期文学艺术的再次繁荣,与此同时,与文学艺术紧密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变得格外活跃。在众多文学批评观点中,宗教文学批评思想因其与俄罗斯传统宗教信仰的紧密结合,而显得与众不同。目前,对于这一理论流派的系统研究在我国俄罗斯文论的研究领域中尚显不足,为此,本文将宗教文学批评观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在俄罗斯深厚的哲学和文化的背景上,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家和作品,发掘宗教文学批评思想的内涵和特点。论文包括八个部分,其各部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导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本论文将宗教文学批评观作为研究对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该思想在当前的俄罗斯本国和西方世界都占据着重要的研究地位,它开辟了俄罗斯文学批评的新视野。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对这一批评思想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多数研究成果停留于表面的介绍和综述。之后,本论文进一步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相关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总体框架进行概要说明。第一章系统梳理了宗教文学批评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本章首先对“白银时代”这一专门术语进行深入阐述,通过对其来源、时间范围和所涉及的领域等方面的研究,认为这一术语代表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艺术和批评理论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次,这一时期剧烈变革的政治形态却与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封建沙皇统治、西方资本主义和布尔什维克的社会主义成为此时相互角力的三方政治力量。受其影响,俄罗斯本国经历了多次政变、起义和血腥屠杀。政局的纷繁复杂,导致这一时期众多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同时也促使他们寻找改革国家现状、改良民族精神文化的道路。再次,这一时期在精神文化领域开始出现全面的文化复兴,各种文学流派纷纷形成并壮大,并且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俄罗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正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反叛中,宗教文学批评的理论形态初具规模。第二章着重论述了宗教文学批评产生的宗教和哲学渊源,并且分析了东正教影响下的宗教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本章认为,宗教文学批评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来源就是东正教神学思想和传统宗教哲学理论。首先,东正教神学思想决定了宗教文学批评观的基本话语体系。东正教自从传入俄罗斯,就成为俄罗斯人民精神信仰的主要对象,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带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神学话语和理论,受其影响,宗教文学批评创新性地使用大量神学主题,例如神人论、聚合性、末世论、索菲亚学说等,将这些理论作为宗教文学批评对抗西方理性主义的工具,并进而形成带有宗教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其次,代表俄罗斯传统哲学理论的宗教哲学为宗教文学批评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俄国哲学从18世纪产生,发展到19世纪的斯拉夫主义哲学思想,它在吸收西方哲学理论养料的同时,深受本国宗教传统的影响,最终在索洛维约夫的诠释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宗教哲学理论。宗教文学批评中的众多代表人物基本都受到索洛维约夫哲学的启发和影响,由此,索洛维约夫也被宗教文学批评者奉为精神上的导师。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宗教文学批评观的思想内涵,本章认为其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对神人性学说的探索和阐述上。神与人的关系既是东正教神学的基本主题,同时也是宗教文学批评观的核心思想。这一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高度肯定人自身的精神价值,将神性赋予人性之上,宗教文学批评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首先,本章分析了神人关系在宗教、哲学和文学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阐述了白银时代对黄金时代文学传统的吸收与再评价,认为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明显的差异,白银时代更加重视从宗教视野来解读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分析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神人理想,并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进行深入论述。其次,神人性学说在具体的宗教文学批评观中体现为对个性自由的重视。在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和罗赞诺夫对神人性学说的不同理解。再次,宗教文学批评将带有神人特性的创造理论引入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别尔嘉耶夫将创造看作是人摆脱客观奴役的唯一方法,舍斯托夫则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看到了从神人到地下室人的创造过程。第四章主要阐述了宗教文学批评独特的思维方式。聚合性既是东正教独特的神学主题,也是宗教文学批评观对待文学艺术和哲学理论的思维方式。首先,本章论述了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内涵,它从宗教层面逐渐发展到哲学和美学层面,形成了以爱和自由为核心的基本内涵。其次,宗教文学批评将聚合性中多种因素有机统一的思维方式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认知模式。这一部分着重论述了布尔加科夫索菲亚崇拜、别尔嘉耶夫对美的认识和罗赞诺夫以“性”为聚合点的批评理论。再次,在聚合性思维的影响下,宗教文学批评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批评标准,其中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布尔加科夫的“宗教-美学文艺批评标准”和别尔嘉耶夫的“整体精神现象”批评理论。第五章主要围绕宗教文学批评所提出的“新宗教意识”进行相关论述,认为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宗教文学批评观从文学建构向文化建构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象征主义的批评理论本身就属于宗教文学批评的范畴,受到索洛维约夫哲学理论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宗教文学批评将外在现实与内在精神世界进行比较,认为优秀的文学创作就是在突破客观现实束缚的同时,展现出主体的精神世界和宗教信仰。其次,宗教文学批评对“新宗教意识”的探索建立在批判传统东正教会和确立“基督与反基督”命题的基础之上,其中罗赞诺夫作为“新宗教意识”的重要代表人物,认为新宗教既与东正教传统精神紧密相连,同时也要批判地继承这一宗教思想。梅列日科夫斯基是“新宗教意识”的主要倡导者,受到罗赞诺夫的影响,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基督与反基督”的命题就代表着精神与肉体的对立与融合。再次,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义文学建构正是在“新宗教意识”的引领下进行的,灵与肉的对立和融合成为其小说创作的基本主题。同时,梅列日科夫斯基的文学批评思想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象征的因素,并且将灵与肉的二元对立思想作为评价所有作品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梅列日科夫斯基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与俄罗斯的民族本性相结合,使其文学评论带有更为明显的向文化评论发展的倾向。最后,宗教文学批评在文化建构上的认识通过别尔嘉耶夫的文化复兴思想得以最终完善。第六章从宏观视角阐述了对宗教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及其研究价值。受到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该理论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建立了一种审视文学作品的新视角。同时,随着分析视角从外在转向内里的变化,其审美体验也发生了改变。布尔加科夫提出的“灵性之美”成为宗教文学批评审美体验的终极目标。不过,宗教文学批评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本文尽量从客观的视角,通过对批评内容、批评方法的论述指出该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宗教文学批评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借鉴价值和重要意义。结语部分认为历史上宗教文学批评观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其理论生命却依然顽强,并且对于当代俄罗斯文学艺术和民族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白银时代的文学艺术及其宗教批评思想作为俄罗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依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其他文献
我以为中华文明的许多内容都可以也应该为新人文主义作出贡献。中国文化自古就强调人文价值。几千年前中国最早的学术著作《易经》,就提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报纸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突出在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关节间隙狭窄中作用。方法:2003-01/2004-06对65骨关节炎膝及36正常自愿者膝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进行
简述了恢复力模型的主要特征即刚度退化、强度退化以及捏缩效应,分析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详细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恢复力模型:能够综合考虑结构构件抗震性能且在抗震研究及设计中
会计职业判断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主观性活动,贯穿于会计过程的始终,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资本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整
自古以来“精神”和与之相关的精神道德范畴就是俄罗斯哲学的重要概念,由普拉托诺夫组织编写的《俄罗斯文明的百科全书》明确定义,“俄罗斯哲学首先是一种精神哲学,一种关于
膳食纤维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营养元素,欧车前富含膳食纤维,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因而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该文通过对欧车前的临床应用、安全性、研发热点及进
就内在维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信仰塑造的基本功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信仰、情感、伦理,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就特征维度而言,中华
目的深入了解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的生活体验,为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构建科学的特色养老护理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目的性抽样10名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
在分析岩体注浆作用的物理机制基础上,通过建立浆液在节理中的渗透概化模型,分析浆液渗透规律,研究注浆对节理岩体的加固效应。研究表明:岩体注浆混合结构形成"注浆岩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