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畴理论角度解读童话故事《青鸟》中的人物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84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畴”在很多学术领域都曾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术语首先出现在哲学领域。这些大家们对“范畴”的研究经历了从古典客观主义到当代经验主义的漫长历程。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一些认知科学家们似乎发现了范畴和人类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20世纪60年认知语言学初步萌芽,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系统。最为最基本理论之一的范畴理论也逐渐在解释语言现象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就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下通话故事《青鸟》中人物的范畴问题。至于范畴的定义,作者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定义:范畴化指的是人们将千差万别的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范畴化的产物就是认知范畴(温格瑞尔&施密德,2008,p2).借助相关的术语如:原型、家族相似性、范畴等级以及范畴边界模糊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童话故事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童话故事《青鸟》由比利时著名剧作家、诗人莫里斯·梅特林克所著。因其以一种神妙的手法打动读者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许多学者已经从多个领域角度如文学,教育学、语言学等等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基于原型范畴理论,本文作者发现范畴在童话故事《青鸟》中似乎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人物这一部分上。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范畴化是解读童话故事中人物的选择,甚至其他一切事物的有力认知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角度出发,解读童话故事的人物可以看做是一次大胆新鲜的尝试。  本文主要通过对这篇童话中人物的分析试图找出其中不同的范畴,并证明这些范畴的分类是有根据而不是随意的。除此之外,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和范畴等级问题在解读童话故事时是实现了怎样的认知功能也是本文的一个主要研究结果。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作者试图论证范畴这种认知模式可以成为解读童话人物的一项全新的有力工具。  
其他文献
莫里森小说以其富有激情、令人震撼、引人共鸣的故事一直以来备受推崇。她的小说表现出一种美学理论,一种不排除黑人女性创伤,反而将其包容在内的美学理论。看似矛盾的创伤和美
耶夫·维索尔伦语用综观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整体视角解释语言的使用,提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相对于英美传统语用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