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大肠癌的临床资料,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在大肠癌患者手术标本淋巴结以及外周血中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mRNA,籍此探讨在较早期大肠癌检测微转移的可行性以及可信度,寻找敏感而特异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指标,并对微转移检测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估,试图为大肠癌分子生物学分期及治疗、监测奠定实验及临床基础。 方法:1.收集原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腹外科在1991~2000年间收治的大肠癌病例,对其中693例Dukes A期及B期大肠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验影响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相关临床及病理因素,论证在病期较早的大肠癌检测微转移的意义以及给予积极辅助治疗的必要性;2.收集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腹外科治疗的原发大肠癌患者42例,外科根治手术即时采集肿瘤、瘤旁淋巴结及正常大肠粘膜新鲜组织,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法)检测其中常规病理形态学检查淋巴结阴性的25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中鸟苷酸环化酶C(GCC)、癌胚抗原(CEA)及细胞角蛋白CK20 mRNA表达情况,比较各指标的阳性表达率以及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评价诊断试验的价值;3.收集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腹外科2003年8月~2003年11月收住大肠癌患者83例,术前采集患者外周血,RT—PCR法检测GCC及CEAmRNA,并以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人计47例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检验二指标在大肠癌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大肠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以及原发大肠癌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间的差别,论证检测外周血微转移对于监测大肠癌复发或转移的意义;4.从理论角度探讨大肠癌微转移的研究意义,并延伸至对临床治疗的思考。